如何评价《家有儿女》这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好看的集数
长评预警!
谨以此篇对这部经典详尽分析,既是我看剧的感慨和留念,也帮更多人深入体会和了解它。作为大家庭长大并且自己和父母都是多子女家庭孩子的人,不知是否有更多权利发表一孔之见。
众所周知,家有儿女借鉴了《成长的烦恼》的设定,但编剧也巧妙融入了国内传统的社会现象,教育文化和家庭矛盾。那个年代新旧社会观和教育观激烈碰撞,家有儿女便是这样一面镜子。因此夏家虽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成员背景和性格迥异,但它不仅体现了传统家庭的生活矛盾,还给离异重组的家庭提供了新奇的借鉴和警示。从它引发了大量讨论争议来讲,这部剧内容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大前提:家有儿女是非连续性的单元剧集,除少数集外没有直接联系,相当于一个个独立单集故事或小品。所以不能用看连续剧的心态看家有儿女。
先看家长。
夏东海,本剧教育楷模,编剧/导演/杂志主编,知识渊博,性格温和,钱也不少。留过洋,有西方开明教育思想,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还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可谓理想的家长。他的收入,学识,眼界,还是孩子的优秀都高于刘梅和多数家长,他又有不错的人品涵养,所以他有一种仁厚强者风范,用博爱对待每一个人。他有近乎完美的性格,但也有个致命的缺点,太烂好人,总妥协退让和稀泥。他懒惰不做家务对一些人也是槽点。但总的说他还是一个好男人好爸爸的不二人选,和他成家,金钱和教育上不用多操心,家务上你说出来他应该也不会不干,他还是很浪漫有风度的。
刘梅,典型的传统中国式家长。一方面,她脾气暴躁,偏激武断,不善沟通,教子无方,爱以成绩论英雄,这些都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另一方面,她很有责任感,将一家人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家务全包又极度为孩子上心,心善爱为他人着想,因此照样圈粉不少。从有一大群结合自己经历分析刘梅的人来看,刘梅太像大多数家长了,可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刘梅脾气一上来,观众尤其孩子们便条件反射般紧张,甚至惧怕……而语重心长的唠叨,一桌子饭的香气,也仿佛听得到闻得到。孩子知道她给的爱吗?知道。她给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不知道。既为她的操劳感动而不忍辜负她,又无法和她好好沟通不免委屈怨念,这便是刘梅,传统母亲的代表,又爱又无奈。
很多人或把对家人老师的看法转移到刘梅身上,或体验到她的角色,所以理解她的十分理解,不理解她的很不理解。总的来说刘梅还是操碎了心的爱孩子,我对她的意见在于她的武断和不懂沟通,其他我都理解。至于刘梅刘星的母子关系,接下来详谈。
有趣的是,刘梅夏东海的性格三观层次等大相径庭,走到一起难得可贵。至于原因,一来互补,二来都有过失败的婚姻经历,明白怎么过日子,有共同的幸福家庭目标,三来少不了贵人牵线(两人认识的原因提到几次但由于单元剧情相互冲突了,我倾向于经人介绍,像第三部提到王若华)。
这里不得不提到刘梅的前夫,刘星亲爸,胡一统。小市民中的极品,厚颜无耻,自私自利,爱慕虚荣,不靠谱还总吹牛。刘梅和他结婚多在兴头上,毕竟他以前风趣幽默浪漫。他明显不会教育,只会给孩子物质爱再就是打孩子,而且刘星很多地方很像他。这是一段痛苦的婚姻和家庭,刘星也是这段痛苦的遗留产物。因此刘梅离婚真的离对了,带走刘星亦然。
爷爷和姥姥,截然相反的两个典型老一辈,爷爷严肃古板,姥姥慈祥温柔溺爱孩子,但都对孩子一视同仁。他们的碰撞更能体现传统家长的矛盾。
除主角外,剧中另外几个典型家长也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胡一统,特不靠谱。玛丽/戴天高/白丫,有钱但没时间精力管孩子,那就要预先想好事业家庭孰轻孰重,要孩子就要承担该承担的养育,不然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异常。鼠标父母/玲玲父母,严苛到近乎变态,丝毫感觉不到爱,鼠标懦弱的性格便是后果。璐璐母亲,熊家长典范,在她的撑腰下璐璐就是个无法无天的熊孩子。这些形形色色的家长,若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便是你将来为人父母很好的正/反面教材。
再来看三个孩子。
(三孩子年龄按剧情展现,夏雪16-20,刘星12-16,夏雨7-11)
夏雪,当之无愧的尖子生,成绩拔尖,各种奖项拿到手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性格品质上,她很努力要强,非常有主见,不会被人左右,而且明事理,有大局观。自带傲气,让学民学渣们羡慕嫉妒恨又无可奈何。有不错的商业头脑,比如卖书办网站等,知识眼界魄力她都不缺。缺点主要是自大自负,傲气重,作为学霸确实有这个资本,不过到社会上确实要收敛(不是说她不会成功,她的成功率肯定远高于大多数孩子),即使受点磨练,凭她的品质不难走出阴影,比如办网站眼高手低而失败,但作为高中生很棒了。
至于她的未来,虽然差三分没上清华,复读大学未知,但那时候本科也很值钱,何况北京,不像现在(累啊!),凭她的学习能力和品质还是很可能事业有成。以她的经济头脑当个高管老板什么的还真没什么问题,她还有玛丽这个老板生母。在17年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微电影(正好贴近当时爆火的欢乐颂余罪)中,夏雪成了商界精英,这个成就也挺符合她。
夏雨,最小的孩子,家里最宠最包容的人。时而很可爱时而讨人嫌,他很聪明,有些早熟(毕竟从小美国过富少生活),体现在个人意识强,懂投机,重利益,早恋倾向。很有女生缘,和朵朵两小无猜,淘淘璐璐也喜欢他。他爱告密是槽点,因为“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每人都有自己秘密和小算盘。怎么说呢,一来对小孩子是正常的,想想小孩爱告状的有多多,而且他的年龄需要接受的就是简单的是非黑白。二来他的告密不是无意的藏不住的,是有意的,他不止一次提出。现在倒也无妨,只要他以后能意识到这么做的弊端,他应该能,毕竟他是非观还不错。但编剧没有给他设定深入人心的独特优点(如夏雪从家长角度看简直完美,刘星学习不好没自制力但人情味满分),导致他在人设上缺乏亮点,比较遗憾。
最后说说刘星,家有儿女最大的快乐和看点,多数矛盾的中心。
这个人物的争议性,不可谓不大。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对他印象颇深,喜恶相持。他的优缺点都很鲜明突出,一方面,他性格讨喜,活泼可爱,机灵勇敢,善良阳光,重情重义,遇事是他扛起来。他总是在你身边油嘴滑舌,插科打诨,时而让你快乐没有烦恼,时而让你哭笑不得。无论何时,这个小戏精都在各种挑逗感染你的情绪了!和他聊天玩乐可谓美事。另一方面,他调皮捣蛋,经常惹事,贪玩不爱学习,耍小聪明,老师的眼中钉,家长的心病。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不行(遗传加影响)使他从小缺乏好的教育和引导,他的意识和是非观处于一种混沌模糊的状态。很多小屁孩的常见问题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见过很多“刘星”,他们的确让人无奈,但没有他们又少了很多什么,或许刘星正是一个能很好的代表“孩子”的孩子。刘星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缩影,贪玩调皮,耍小聪明,犯大大小小的错,和家长老师斗智斗勇,不被大人理解,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子下。他身上的事,他的心理状态,我们多多少少经历过。因为他的缺点和经历真实,回忆童年会有既视感,所以刘星很容易引起一些人强烈的共鸣和同理心,不少孩子更是把刘星当作心灵寄托。
既然争论这么多,刘星到底该如何评价?
咳咳,纠结这个,就没有必要看剧了,谁看书看剧会跟一个虚构人物过不去。刘星有很多缺点,但作者为什么还要详尽的描绘他,把他的喜怒哀乐全方位展现给我们看?坏孩子谁都讨厌,用这么多篇幅在他身上岂不是碍人眼?
这让我想起《阿衰》,家有儿女同时期颇负盛名的校园主题搞笑漫画。主人公阿衰也是个笑料不断一身缺点的孩子,放现实里是很头疼的存在,为什么还要创作这么个孩子呢?
且看作者猫小乐的自述:
“我喜欢自己笔下的阿衰,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某个学校的学生。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他并不优秀,能用自我安慰来抚慰自己。他经常做各种糗事,他有那么多的缺点……我们每个人恐怕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当我们收回对优秀者艳羡的目光,揉揉因为仰视明星太久而发酸的脖子,也应该关怀一下并不出众的你我他……”
这不也是一个“刘星”吗?相仿的性格,相仿的经历,只是更低配些。
和阿衰同理,刘星作为类似问题儿童的存在,容易让人头疼和无奈,容易被人无意甚至有意的遗忘。但作者反而把他塑造成突出显眼的存在,把他的行为和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毫无疑问,是想让大家注意一下这样的孩子。既然他们一身毛病,塑造成反派打下地狱让其“恶有恶报”岂不更爽快?作者没有这样做,或许想告诉我们,这样的孩子不该是反派和弃儿,他们是问题多,不被主流认可,被厌弃笑话,但至少他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了解。
这也是我对刘星的态度,不求喜欢,但求了解。
对于否定他的人,说这样的孩子很头疼,也不是不能理解。只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身边的自己的孩子什么样,如果他们有这样的缺点呢?为什么有这些缺点?这是我们当家长要考虑的。的确刘星问题多,不过他已经12了,如果他的童年教育足够,他现在会这样吗?如果刘星是你孩子,你会不从小好好教育他运用优点弥补缺点,让他的“现在”更懂事吗?况且性格像刘星但不怎么闯祸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好,回到正题,理性思考刘星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认为,一是遗传和影响,二是童年教育缺失和教育不当。刘星像胡一统的地方很多,胡的为人和教育妥妥的不靠谱,不是物质爱就是打刘星,刘梅很爱他但也教子无方,也不能奢求她有丰富经验。加上姥爷死的早,姥姥溺爱,父母不和,所以刘星虽被严管但没有好的教育和引导,和家长间缺乏沟通,很少被告诉他道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刘梅离婚离对了,给刘星找了个好爸爸更是明智之举。刘星是不幸的,他的身世和基础条件差,但他又幸运了,因为他遇到了夏家,遇到了真正意义的父母。
刘星剧中经常吃瘪和不如意,很多笑点也来源于此。也不是说想惯着他,一方面毕竟他不如意地方多,想让他多高兴高兴,一方面又不能太顺着他来,他的很多问题都是骨子里的,颇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只是觉得家人尤其生母对他还是少了些交流沟通,他很多时候行事也是为了求认同。若是能让他心里感受到家人对他的真好就好了。
一句话总结,刘星像是块未经打磨的石头,本性不错但沾染很多问题,处于比较“野”的状态。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需要很多教育和引导,只重鼓励,或动辄打骂,这孩子都会废。所幸他遇到了三位贵人:后爸夏东海,家教眼镜蛇,老师何晓鹏。但愿他会有改观,遇到一生难求的条件,和生父母和解,他会努力的吧?但必须尽快,最后他高中了,再不努力就难了。但愿经历辍学当志愿者失败又出走回来的刘星能开窍吧,未来留给你我遐想。
百事微电影里刘星做了警察(参照余罪),也算完结了属于他的不错的剧情。当警察还挺适合他,既能管教又能让他扬长避短。他做销售也能有不错的效果,情商高,社交能力强,能说会道,不过得确保人品过关。如“智慧刘星”里跟RPG一般接连帮人办事,还有推销足球头发等。
总之,刘星这个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只是这么个深入人心且典型的孩子没能有一段完整连续型的成长故事,实在遗憾。
所以,这一家是中国最典型和最突出的家长孩子组成的,孩子有各个年龄段的,优秀的平凡的,懂事的顽劣的,家长有慈爱和严厉,也有开明和保守。家庭里有各类本身矛盾和外界矛盾,这个家庭是全中国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的,各种家庭的缩影,总和。
现在谈谈这家人的关系和矛盾,整体矛盾和两个具体矛盾。
整体矛盾,即重组家庭的矛盾,或大家庭多子女家庭的矛盾。
虽然我家不是重组,但我知道的多数和谐的重组家庭都是对对方孩子客气的,都说偏爱自己孩子会引发矛盾。也许是被传统唯亲主义留了太多阴影(毕竟白雪公主和灰姑娘)。就像邻居亲戚朋友的孩子闹矛盾,家长都向着自己孩子会引发什么后果。
那说说大家庭的矛盾。大家庭虽然很欢快热闹,但家人间也并非一直和谐,兄弟姐妹间也绝非铁板一块。大家庭也算小社会,只是温和些,虽说不会宫斗戏那般勾心斗角,但为了自己的开心和利益还是会时不时争风吃醋和闹矛盾。这也是一些人看剧心情复杂的原因(虽然家有儿女基本喜剧结尾,但生活中未必)。我和父母都是大家庭长大,深有同感。我母亲说大家庭家长操心本就太多(她有六个哥哥姐姐),家长都不容易,只是不做父母不会理解。孩子多矛盾就多,而时间精力能力本就有限的家长,怎能确保面面俱到?所以问题来了——只要子女年纪相差不大,总有一个会被偏爱,总有一个会受点“委屈”。前提是这个“委屈”的对象要选好,否则就会造成心理伤害。
我小时候家人就偏向我弟忽视我,我也时不时难过气愤。虽然长大的我也理解了父母苦心,知道父母也都这么过来的,知道我弟比我优秀对得起偏向,但…还是有些不甘心。只能说我在家里被“天降大任 苦其心志”了,总得为家人负担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看家有儿女对刘星感同身受,在这个家,刘星确实需要挑这个担子,他对母亲是近乎绝对的爱,对小雪关键时候帮助平时羡慕嫉妒,这跟我和我父亲的曾经差不多,虽然我们没刘星那么大度。
而关于刘星地位,看了很多评价,其实很多同情刘星的人不是因为“刘星地位低”,而是“刘星在重组家庭地位低”。如果三个孩子都是亲生的话,也没多大异议,谁不知道因材施教,谁不更喜欢好孩子呢,况且这对父母都不错。所以淘孩子刘星严管,心思细腻的好学生小雪宠着。但如果是重组家庭就复杂了,因为刘星的存在有点尴尬,他是唯一的独子,又是唯一的“差生”,重组的家长都对对方孩子更好,但这个家的事务操持者还是刘梅。——因此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三孩子间关系,刘星都处在了一个相对孤独的位置。所以刘梅责骂刘星,小雪小雨轻视刘星会使一些人变得敏感。
其实,很多大家庭的老大老二,或重组家庭孩子都有类似情况,只不过刘星的性格使这一切有了合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为刘星感叹“换我我会难过”之类,因为他们不像刘星,却也有这种经历,感同身受。刘星待遇低本就有广义的家庭矛盾成分在,这和他是不是好孩子关系不大。
总结就是,大家庭热闹但矛盾也多,家长也不太好一碗水端平,而刘星在家里的地位,是原生家庭还好理解(前提是家长合格,不是所有家长都像夏东海刘梅会自省),是重组家庭就会有不少人心疼和多想,并且他们有一定合理性。
如果没有时间精力管(多个)孩子,可以预先制定好规矩,毕竟规矩是严格并方便执行的,大家庭家规多也正常。这样只要在最初多操心,并以身作则树立好威严,便可减少很多后续矛盾。这个家很多矛盾正是由于规矩和赏罚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再看这家的两个典型具体矛盾,刘梅和刘星的矛盾,夏雪和刘星的矛盾。
先说刘梅和刘星,家长孩子间的矛盾。
关于这对母子的问题,多年来讨论争议从未间断。这样的矛盾太常见了,剧中人物谁最真实,非刘梅刘星莫属。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一个典型的调皮贪玩的小孩。他们那么容易产生代入感,如果你片面的站其中一人,对方都是那么“罪不可赦”。是不是想到了你父母的笑容,唠叨和责骂?想到了你和父母的斗智斗勇?多么生动而常见的母子相处模式。
刘梅对刘星严厉的态度,之前说过,对独生子或孩子都亲生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刘星肯定要严厉教育。而放到这个夏家呢?其实她有一种害怕在,对小雪是害怕自己这个后妈不被接受,为此难过甚至哭过,对刘星是怕他放松学坏,都是合情理的,后妈难当嘛。唯一疑点在于,刘梅有时的打压刘星,可能有一点她在依附讨好夏家人的感觉。编剧应该没有这意思,但确实会被解读到,毕竟有人有这种经历,我不纠结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只要不强加别人就行。当然,如果孩子不是刘星的性格,家长这种态度肯定就错了。
刘梅新的爱情无疑很幸福,而面对孩子她也很无奈。论知识和眼界她比不过夏东海,也没办法要求她有多好的教育方式,她只是在尽自己的全力去爱孩子。而刘星落后了夏家孩子太多,可谓输在起跑线上,她眼看着别人的孩子样样都行,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这般惨烈的比较,是多么凶狠的扎着这位母亲的心啊!这是他的儿子,半生的希望啊!所以她对刘星的严厉乃至于苛责也是情有可原的,不仅有对于他的期盼,也有些对于夏家的自卑。加上有个那样的爸,在胡一统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也看到了刘星的未来!她能不害怕吗?刘星是痛苦婚姻的遗留产物,他的存在本无错,但要纠正他生来顽劣的一面,他只能吃些苦。
所以还是那句,我对刘梅很理解,只有一个意见就是她太武断,没能好好跟孩子交流。这会增加距离感,一方面容易不分青红皂白误解刘星跳过了理性思考,一方面没能把道理清楚的讲给刘星,该心狠时心软,该心软时心狠。我们可能都有类似体会,孩子明明想跟家长谈心交流或承认错误,换来的却是冷淡或劈头盖脸的责骂,那以后还敢继续交流沟通吗?或者,孩子犯了错,但家长只是简单糊弄过去或简单打骂一顿,没有详尽且严肃的讲明道理,那孩子自然意识不深刻,怎么改正错误?所以这是我唯一对刘梅不满的地方,其他都好。
而刘梅的打压式教育下刘星仍没有多少怨念,也很神奇。刘星对刘梅十分理解和爱,带有忠犬性质,他说过懂妈妈单亲拉扯自己长大很辛苦,知道老妈为他好,刀子嘴豆腐心,恨铁不成钢。其实当家长只要用心,孩子能感觉到,亲妈最了解孩子,知道他什么样,刘星肯定有值得她欣赏的地方(体能优秀,爱耍贫嘴逗人开心,见义勇为被她习以为常等)所以刘梅不会放弃他。同时刘星又重感情,所以无论父亲还是旁人说刘梅不好,他都会出来维护,如我和老妈是哥们。
所以说,刘梅一定是爱刘星的,只是不懂教育方法,她的态度没问题(除少数集外)。当然,这不代表刘梅不会对刘星造成伤害,如果只有刘梅或父母都是刘梅(毕竟现实这样的情况多,太容易代入),刘星仍然可能成为悲剧,所幸有了会教育的夏东海。有人说刘梅对小雪小雨的偏爱会伤到刘星,换其他孩子或许会,不过即使没有小雪小雨,刘梅对刘星的态度肯定还是不会变的,刘梅和刘星的相处方式单拎出来看再正常不过,但加进了优秀的小雪,对比就惨烈了。
这就是这个家的另一种典型矛盾,夏雪和刘星的同辈矛盾。
多子女的好处是热闹,可以经常一起玩,但也容易造成孩子间争斗甚至分帮派。家长又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因此大家庭的孩子相对经历多些,处事能力也强些,前提是家庭总体和睦能让你过下去。比如刘星小雪多次互怼闹翻,刘星小雨的玩闹和报复,在刘梅不合理的奖惩制度下三姐弟互相争斗和联合,都很真实,而且已经被温柔处理了,现实里打起来或冷战也不是不可能。
刘星和小雪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来孩子间两两关系中刘星和小雪距离感更大(刘星小雨和小雪小雨间都相对亲昵),二来两人几乎就是为“对立”而存在的,明面实力和性格对比过于鲜明,三来两人待遇颇为悬殊。所以他俩的矛盾不仅是姐弟矛盾,更是学霸与学渣的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就像阿衰和大脸妹,很多家庭班级都有这样的冤家存在。
刘星服小雪吗?服,他也说过。他为小雪两度与流氓搏斗也可看出他的上心。但他为什么还要叫板?因为不甘心。刘星行事那么高调,独生久了也有当小皇帝的欲望,而刘梅对这个新姐姐是他从未得过的宠爱,他的存在感大大降低,嫉妒小雪处处压他一头(对孩子来讲总批你的家长老师对别人和颜悦色也挺气),一有机会就膨胀。而小雪本就高傲,对于新加入的这个学渣调皮鬼弟弟,她也未必就完全接受,她对刘星时不时的嫌弃鄙视也是常见的学霸对学渣的态度。但她聪明且顾全大局,能给刘星某些刘梅没给到的爱,刘星也有自知之明且重情义,因此整体上两人姐弟情分还是可以的。
而孩子的地位待遇,看刘星和小雪大体还算正常,毕竟小雪那么优秀,刘星调皮捣蛋,要是对他俩完全一样就对小雪不公平。但哪里该一样,哪里该不一样呢?就算抛开重组因素,大家庭或班级怎么合理对待每个孩子?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尽可能研究明确。小雪地位最高理所应当,一来她最懂事学习最好,二来她必须有足够的地位才能为弟弟带头,起到模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三来生父母于她有愧,需要新家庭补偿。小雪属于留守儿童常见的渴望家庭温暖又不愿承认的别扭状态,只要刘梅给出包容她便能迅速沦陷。可以说刘梅是小雪的恩赐,小雪到这个家就真是上了天堂。而小雨由于小也受到更多宠爱。相比之下,刘星的地位便显得劣势了。当然刘梅对他的态度是不会为谁而变的,是比较而言。加上刘星对母亲忠犬型的爱,夏东海对刘星的“哥们”态度(这个爸肯定是刘星想要的),所以从现状看这个家还幸福。
而小雪小雨对刘星的态度,也有家长的影响在。相比刘梅,小雪小雨对刘星更容易让人敏感,况且小雪小雨地位比起作为独生子女都高了,而刘星地位仍然没变,显得低了。大家庭也算小社会,由于多种因素,刘星在大家庭里吃着更多小社会的苦头。如果没有小雪小雨,只有夏东海刘梅刘星,刘星会更快乐还是更孤独?利大弊大?不得而知。但大家庭可以趁早暴露出刘星将来到社会里会出的问题,这个家本身也不错,应该算好事吧?
不过,毕竟家有儿女反映了不少现象,正面反面都有,还是有一些传统遗留家庭观,比如小的无条件受宠现象,小雨不是啥都不懂,但他却极为受宠,甚至第二部一度超过姐姐。而后来小雨长大点面对淘淘璐璐也吃了不少瘪。所以这些家庭观并非都有参考价值,“大的就要让小的”这种应该斟酌,不然还真有点气。
总的来看,家有儿女是一部顶尖国产情景喜剧,既是不错的教育故事,又很好的展现了各种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参考或警醒。它借鉴了成长的烦恼,又不得不按照国情设为重组家庭(实在不行就把他们当亲生),而国内很多大家庭重组家庭的矛盾又很好的与剧情人设结合(有很多算不上正确的人之常情),让人不由感叹。虽不知编剧是否有意突出重组家庭元素引发我们解读,但只要能给我们带来有利转变,不就很好了吗?所以无论你为何而看,只要你愿意,就能有不少的领悟。当然,剧中观点并非都是正确的,有不少时代局限和矫枉过正,所以看剧还是要尽可能理性。
教育是严肃而复杂的话题,关系到个体乃至社会的未来。单纯高谈阔论教育不免乏味,而家有儿女便大体上将喜剧与教育结合的很好。正如鲁迅所言,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传统的教育和生活观念被喜剧夸张的揭露,让我们体会到其无价值和可笑之处;小人物微不足道的心理言行却包含着可怜可恨可笑,五味杂陈。
直白点说,这个家庭大体上很温馨理想,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反思,可能一些情节会使你不适,那便不要让类似的闹剧在自己身边重演。
至于观众看剧角度,一直都有无休止的争论。不好说谁对谁错,立场不同,分歧如此。但我们都可能为人父母,同样也都要深入了解孩子。“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圣·埃克苏佩里)。
要说家有儿女的缺点,它更多强调的是解决问题,而作为单元剧情没有大体时间顺序,缺乏家长和孩子的总体成长,每集人物设定都会重置,所以主角们永远“知错不改”。这很容易成为讨厌和攻击剧中人物的借口。并且,由于单集故事,不同集之间缺乏整理,剧情和人设混乱存在bug,有的剧情很强行和气人,有的结局不完善。还有,作为家庭剧且有离异重组的因素,自然有苦情因素在,便会有人不由自主的敏感,弱化了喜剧效果。这些的确是不小的瑕疵。当然整体上还是顶尖喜剧,只是看的时候把重心放到情境和主题上更重要。
四部来看的话,第一部最优秀,把道理和搞笑结合的十分好。第二部比第一部热闹,格局也大,尤其夏东海失业部分很深刻。但后半段明显走下坡路,矛盾过于极端和莫名其妙,主题不明,缺乏喜剧效果。第三部现实意义很浓,笑点也可以,就是剧情人设整体差了,小雪换演员在那些“情怀粉”眼里有违初心(虽然我不介意),而且小雪的优秀没体现多少,不换演员照样讨不了好,更别提换演员了。第四部低质量的集更多了,而且虽然单元剧不需要大结局,但这么长一套剧本不给总体方向太遗憾。满分十分,给第一部9.5分,第二部8分,第三部7分,第四部6分。
(部分观点来源于b站 @春泥挤挤看 @大大人儿 @bosummer)
最后的最后,我认认真真写下这篇长评,不仅为我的童年留念,也帮大家更深入的体会这部经典。有一些人轻视认真细致看剧的人,所以我要发声:
的确是喜剧,但优秀的喜剧绝非只是搞笑而已。看喜剧自然是看一乐,但如果只为看一乐还对认真的人不屑,觉得喜剧只是搞笑,不如去刷无脑搞笑小视频。同理,也请不要强行“纠正”别人的看法。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家有儿女的精彩正是因为贴近生活,引起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和解读。
且看家有儿女海报宣传:
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吗?
中国首部大型教育题材喜剧,展示未成年人的快乐成长,反映三代人的幸福生活,记录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心灵历程
打造一部青少年成长的百科全书,讲述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系列故事
让家长看这部剧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让孩子看这部剧引发心灵的共鸣和欢笑
一部值得每个炎黄子孙的家长,教师观看和学习的极品之作这样一部饱含着剧组强烈心血的作品,不足以引起你的重视吗?我们自然不赞成刻意解读,但本就内容丰富,道理显而易见的作品,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思考和感悟,这种解读还用的着刻意吗?家有儿女如果单单只是搞笑,何以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