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和包容年轻人探索就业“新森林”-应该鼓励年轻人按照自己的特长选择职业
新职业正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焦点话题。微博上,“女子上门为年轻人代厨四菜一汤66元”“哄睡师包月套餐标价1.8万”“舞蹈老师改行当陪诊师月入过万”等信息相继登上热搜。关注的背后是当下年轻人“择业观”的转变——他们不再执着于“一技傍身、一纸学历、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的传统就业观念,选择用“热爱”开辟就业“新森林”。(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如何看待年轻人在新职业森林的探险呢?首先,这体现了当下年轻人择业观的转变——他们不再执着于“一技傍身、一纸学历、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的传统就业观念,选择用热爱开辟就业“新森林”。这对于拓展就业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从“厨娘”到组建100多人的“干饭集团”,从民宿参与者到打造自己梦想中的花园民宿……年轻人不仅在成就自己的梦想,也在刷新着职业分类——“民宿管家”“整理收纳师”“陪诊师”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新职业。
年轻人的探险,激活和满足着社会的需求。正如,因很多人都想为自己的宠物办一个体面而又温暖的葬礼,宠物殡葬师应运而生;又因“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在清爽有序的空间里,被自己喜爱的事物包围着,度过闪闪发亮的每一天”的观念,催生了整理收纳师这个新职业,让更多人、更多家庭的生活更加美好。
年轻人的探险,亦满足着TA们对“好工作”的定义。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更加关注自身幸福和心理健康,更加看重生活的品质与丰富的生命体验,不惧怕对未知的冒险。因而,社会鼓励和包容年轻人探索就业“新森林”,让年轻人更有机会探索自身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探索,不仅对他们个人成长有价值,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富有意义的。
当然,年轻人不能只看到新职业的益处,也要看到这种新职业背后的风险,尤其要提高探索新职业需要的洞察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变通能力,这就需要年轻人不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比如,要准确判断自己所看到的需求是真“刚需”还是“伪刚需”;自己是真的热爱新职业,还是只看到了“钱景”;能否以“做朋友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感受到“被人需要”的价值;自己是否因专业能力的加持,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等等,也都是年轻人探险新职业“森林”应有的考量。
“芳林新叶催陈叶”,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各种职业推陈出新,要让行走在新职业森林里的年轻人“底气”更足,需要年轻人的投石问路、迎难而上,也需要相关部门包容审慎,提供相关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让他们在新职业上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