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诺奖得主丁肇中:一问三不知,却率领中国学生进军科技前沿-丁肇中获诺奖用中文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应选自己感兴趣的事”
丁肇中是世界瞩目的华裔诺奖得主,他把一生的时间都投入在实验物理的研究上,发现新粒子,主导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择物理后,他把自己的一生就全部交给了实验物理,从青春壮年到古稀之年,他研究物理的尽头始终毫不消退,一如既往地精神抖擞。
尽管名满天下,但是他却谦虚谨慎,面对满天飞的提问,常常一问三不知,送上真实的四个字“我不知道”。不过他常怀赤子之心,关系祖国的科学发展,带领中国学生进军科技前沿,受到国人的崇敬。
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追求物理事业“学习顶呱呱,可惜不合群”,在丁肇中工作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是对丁肇中“沉迷”实验物理的最好评价。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丁肇中选择工程学,这个专业找工作容易,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得到父母的双手赞成。丁肇中学了一年,成绩平平,并没有任何出挑之处。
他的老师目光独到,慧眼识珠,及时识别出“千里马”,建议他“赶紧转专业,去学物理,同时念数学”。丁肇中一阵窃喜,老师说到他的心坎上,这正是他心中所愿的。
不过当他理直气壮地把老师的话原原本本转告给母亲,却招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学物理,当科学家,这是极个别的天才人物才能够走的路,她并不认为自己的儿子有这种天分。
但是丁肇中却把老师的话牢牢记进心里,无论母亲如何劝说都不为所动,幸亏母亲很开明,看着儿子一脸坚毅的样子,默许了他的选择。
自此丁肇中一头扎进实验物理的研究中,心无旁骛,每分每秒绝不虚度。正值青春年少,许多同学经常会相约一起去游玩,可是他们邀请丁肇中的时候,总会得到一个毫不留情的回绝,他的理由始终如一:“我要搞物理研究。”
工作以后,他跟同事们一起工作,白天在一起合作,畅所欲言,探讨学问。下班后私交却很少,他还要做他的实验。
单位经常要召开大会小会,有时一个会议就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人坐那里听着长篇累牍的报告,简直昏昏欲睡。丁肇中对此不厌其烦,看着宝贵的时间哗啦啦溜走,他更是心疼至极。
后来他干脆是有选择地出席会议,一般无关紧要的会议上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因此许多不了解他的人都会认为丁肇中很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其实他们哪里懂得一个科学家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之心呢。
坦坦荡荡,一问三不知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用在丁肇中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丁肇中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学识渊博、钻研深入,非常人所能企及。他金光闪闪的科研成就足可以让他俯瞰芸芸众生。
站位如此之高,他却从不志得意满、骄横跋扈,在他看来,过往的成就不是拿来耀武扬威的旗帜,世界如此之大,茫茫宇宙还有那么多未能破解之谜,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所知所学实在是微不足道,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经常有记者千方百计来采访他,面对着这位科学巨人,记者会抛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有些问题远远超出丁肇中的研究范畴。接到这些“刁钻古怪”的难题,丁肇中不以为意,耸耸肩膀,双手一摊,说道:“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
他的坦率直接让记者大吃一惊,“不知道”这三个字代表着“无知”,从普通人口中说出来稀疏平常,可是从一个闻名遐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口中说出来就让人诧异了。难道他就不怕被人耻笑?一个堂堂诺奖得主者竟也会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
要知道如今不少事业有成的人面对公众的时候,经常会侃侃而谈,哪怕触及到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也不会当场“露怯”,而是想方设法用更多的言语巧妙掩饰自己的薄弱点。他们不愿意让公众看到自己的不足,总想着要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给人一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感觉。
不过,丁肇中却认为做人要坦荡,大胆承认自己“不知道”并不可耻,人无完人,反之要是不肯面对自己“无知”的事实,用各种谎话装饰,等到“真相大白”的时候,岂不是贻笑大方?
因此,丁肇中有一次跟学生交流的时候,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他很坦然地回了他们五个“不知道”,这种严谨、诚实的求知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也许这正是他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吧。
胸怀祖国,带领学生进军科技前沿丁肇中虽然长期生活在美国,还“阴差阳错”加入了美国国籍,当时丁肇中母亲在美国交流访学,即将临盆之际,赶紧收拾行囊准备回国待产。
不料在回国的前夕,孩子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拥有了美国国籍。可是在他的内心里,从未忘记自己的祖籍在中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1976年,丁肇中有幸荣获学物理学诺贝尔奖,应邀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按照惯例,他必须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可是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虽然成长在美国,实际上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应该用中文演讲。
他的坚持让举办方很为难,也让美国政府大为恼火,美国驻瑞典大使三方五次上门劝说,希望他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丁肇中不为所动,执意如此,后来丁肇中成了第一位用中文演讲的诺奖获得者。
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丁肇中功成名就后,时刻不忘中国实验物理的发展,他多次来到祖国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推进中国科学家与国家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
丁肇中的团队科研水平极高,门槛也比较高,许多人削尖了脑子想要挤进去,但是每一个进来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丁肇中要求学生必须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在研究上。丁肇中主动把名额放给中国学生,也算是对祖国的一种报答。
小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古稀之年的丁肇中经常带着子孙后代来到山东老家祭祖探亲、游览山东名胜古迹、品尝山东特色小吃,每次来到山东,他心潮澎湃,难以平静,这是他的根啊,他不仅自己要牢牢记着,还要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记着。
在如今大国博弈的大争之势,人才无疑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丁肇中作为世界顶级科学家,虽然身处他国,可是不忘本,始终保持一个“中国心”,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全力以赴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为其他顶尖科学家重返祖国,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