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大雨中,打不开车门,该如何自救?-下雨后汽车门打不开怎么回事
这次北京的降水,又让人想起了6年前“7·21”特大暴雨之夜。当时,很多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被困在广渠门桥积水中的汽车的救援场面,也引发了很多疑问:一辆车“仅仅”被4米深的积水淹没,驾驶员为什么就无法逃脱呢?汽车没入水中后,车门为什么推不开?车窗玻璃为什么砸不碎?
这事儿的确没那么简单。
误区之一:车门使劲一推就开了!
车开到水里,没顶了!车门怎么也打不开了!
初次听说这种事情,大家往往会觉得很惊讶:怎么就打不开了呢?使劲儿推一把不就行了嘛!
真的“推一把”就行了吗?要回答这个“看起来无比简单”的问题,我们不妨做个思维实验粗略估算一下:在水下,车门要究竟承受多大的水压?这个压力,是否能够靠人力来抗衡?
实验环境:
1、4米深水池,灌满水;
2、边长1米的正方形垂直浸入水中,模拟车门(含玻璃)面积(1平方米);
3、正方形的中线M处深3米;
4、正方形下边距池底0.5米,上边距池底1.5米,模拟水中的车门。
根据帕斯卡定律,液体内部各个方向压强相等,且水压与水深呈正比,所以,正方形所承受的水压,等于M处的压强乘以正方形的面积。而M处的压强
P=ρgh=1000kg/m2×9.8N/kg×3m=29400N/m2P=\rho gh=1000kg/m^{2}\times9.8N/kg\times3m=29400N/m^{2}
整个正方形所受水的压力 =29400N/m2×1m2=29400N=29400N/m^{2}×1m^{2}=29400N
换算为千克力,则有 29400N/(9.8N/kgF)=3000kgF29400N/(9.8N/kgF)=3000kgF
这就是说,车门整整承受了3吨的压力!
当然,本实验是高度抽象的理想实验,忽略了车门真实面积、形状、入水角度、车内是否进水……等等诸多因素,结果也只能用来定性估测。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值也足够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来了。
——不是驾驶员不努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误区之二:车窗玻璃一砸就碎了!
印象中,玻璃是很容易就碎掉的东西,车祸的现场,常常也是碎玻璃撒了一地。那怎么还会有砸不碎的车窗玻璃呢?
还真是砸不碎。
原来,车窗玻璃不是普通的窗户玻璃,而属于“安全玻璃”,顾名思义,安全性能是其首要考虑。国家标准里明确规定,只有A类夹层玻璃、B类夹层玻璃、区域钢化玻璃、钢化玻璃这四种安全玻璃可以用在汽车上,其中,更只有前三种可以作为前风窗玻璃。
这些玻璃要么经过层层粘合,要么经过淬火强化,外观与普通窗玻璃区别不大,强度却远远胜出,指望在车内随便几拳就能砸开,或者肘击、脚踹就能弄碎,你肯定会失望的。
事实上,它们已经坚固到了这个程度,别说赤手空拳难以搞定,就算在车内找到了个坚硬物件,不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想弄碎它也非常困难。网络传言,座位头枕下面的钢管可以击破车窗,但也有媒体对此做了试验,车内男记者手持头枕,用其钢管大力砸击车窗,甚至能看到砸出的火星,却依然无法破窗。
无论是砸还是撬,座位头枕都很难用这一点,肯定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不是驾驶员没力气,实在是太结实了!
正确逃生
面对车辆入水这种无妄之灾,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正确逃生呢?
在日常准备方面,可以选择逃生锤、中心冲等专用工具,它们的原理是利用极细的尖端,在玻璃的极小面积上形成巨大的压强,击碎玻璃。特别是对钢化玻璃来说,点状的强压力可以改变玻璃的应力结构,使整块玻璃碎裂。即便是夹层玻璃,在这么强大的点状压力面前,也仍然难逃一碎。如果是对自己体力有足够自信的话(比如贝爷),可拆卸的座位头枕或者也能作为备选。另外,有媒体记者试验,使用沉重的拖车钩,通过“甩砸”的方式也是有可能击碎窗玻璃的。
汽车入水,明显呈“低头翘尾”此外,在暴雨时尽量躲避和绕行路、桥的低洼积水路段,当然是最佳策略。
雨天行车,一般会关闭车窗。当车不慎开入深水、即将被淹没而别无它法时,请迅速解开安全带,并遵循以下步骤逃生:
降下车窗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迅速地降下车窗,这是自救的重中之重。对于电动车窗来说,即便车已入水甚至刚刚被淹没,车门电路也有可能继续正常工作。降下车窗,相当于预留了快速灌水的通道。在车越沉越深时,提前开好的车窗可以让水快速流进车厢,减少车门内外水压取得平衡所用的时间,帮助驾驶员尽快逃生。
打开车门 用尽全力,迅速打开车门。这时车入水不深,车门受到的水压较小,还有可能推开。开门后会放进许多水,但车辆被淹,总好过性命受到威胁。车门打开后,迅速离开车辆。
打开天窗 有天窗的车,直接打开天窗逃生,是比较简便的办法。
击碎车窗 如果车窗玻璃无法降下也无法摇下,之前备好的工具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请做好深呼吸,至少准备屏气20秒钟甚至以上。觉得准备好的时候,屏住气敲击,以防玻璃突然碎裂、水流汹涌冲入时呛水。之后,水会在几秒之内灌满整个车厢,车门内外的压力也会迅速平衡。忍过这几秒,就可以正常地推开车门,逃出困境。
降下或击碎车窗,让水快速灌入车厢,平衡内外水压。此时对驾驶员来说,眼看水涌进车内难免会非常恐慌,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最后一招 如果车辆高速冲入水内,窗玻璃无法降下或摇下、没有天窗、头枕无法拔出、未准备破窗工具、也找不到拖车钩等替代工具,换言之,所有不利因素都齐备了,也不是没有最后一线生机。这时的最后一招就是,安静。
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放弃所有无谓的挣扎,减少自己和其它车内人员的耗氧量,彼此将逃生的方法仔细地沟通一遍,此外什么都不要做,静待车内水位上涨。
快灌满车厢时,抬起头,保证口鼻在水位线以上,抓紧调整呼吸,这次的屏气可能要超过1分钟,甚至1分半钟。一般人未经训练,会很困难,但这是最后的机会。
如果光亮许可,用手表帮助计时,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在水即将漫过口鼻时,迅速回复坐姿,安静等待。由于水只能从缝隙和接口处涌入,比打碎窗玻璃要慢许多,所以,要耐心地等待几十秒甚至1分钟。安静地屏气,比起胡乱挣扎,能在水下坚持更久的时间。
“低头翘尾”的车内,一旦水位高过车门最高线时,车门所受的水压就会平衡为零,就可以正常打开车门逃生了。打开前门后,水会迅速涌入,很快灌满车厢,后座的乘客也可以开门逃生了。
到最后,车门内外水压平衡,就可以轻易推开车门这一招是最后的机会,但对车内人员的心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做到“安静”,但要在不断淹没着自己的冰冷的、浑浊的甚至是肮脏的臭水中仍然始终保持冷静,绝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保持冷静是必须的,不如此,就难有生的机会。
总之,我们建议您在车中备好必要的工具,雨天开车的时候尽可能避开可能较深的积水路段,更不要有“看着不深,冲一下就过去了”的思想。万一不幸遇险,请按照开窗、开门、天窗、破窗、安静等待开门五步,实现自我救生。
撰文/赵燕枫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9期)
参考视频:MythBu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