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永远相信大连海参吗?-大连海参百科
吱吱作响的木板船上,年轻的海碰子一跃而下,激起一圈优美的浪花,他向我们摆了摆手,在水中隐去了踪影。
三十年前,野生海参是有很多的,也远没有现在这么贵。当时缺的不是海参,是海碰子,在氧气瓶都没有的年代,每一次下潜都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在养殖户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海参是走质不走量的,本来能消费的起的就不在多数,一斤深海好皮子价格能是浅海小海参价格的两倍,况且捞海参是会消耗工人生命值的,十个下海的九个有肺病。就以我舅爷家为例,当年五个孩子,虽然家徒四壁,但是他不让任何一个孩子传承衣钵下海捞海参,就算是砸锅卖铁都得去念书。
大连本地海岛左近有一种罕见的野生白色海参,四排大刺,手臂粗,小腿长,因为通体洁白如玉,还取了个名字,叫白玉参(类似下图这种,但是个头更大),舅爷这辈子的梦想就是捞上来一条这个,说是下半辈子吃喝不愁了。
白玉参在生物学上来说,它属于灰刺参,是灰刺参的白化病品种,顺理成章的,普通的灰刺参就有了黑玉参(黑玉海参)的别称,这种海参个头大,只在15-20m的海底才多,舅爷就是专门捞他们的。
个头超大的海参经常潜水的人应该知道15m几乎是不带设备能自主潜入的最大深度了,两三米的水深就能压扁一个塑料瓶,至于15m,用舅爷的话来说,“像胸口上压着三个大汉”一样,肺部会受到非常大的压力,这不是一个推荐的职业,更何况当时他们的工钱很低,不像放到现在,海碰子一到春秋两季,挣个十多万是不在话下的。
据我所知,最艰苦的时候,一斤海参皮子十块钱,舅爷为了补贴家用时常累到吐血。
再见到舅爷的时候,他耳朵已经不太好用,但是身体还算硬朗,临走的时候,还用塑料桶给我装了两只活海参。
很少有人喜欢生吃海参刺身,因为咬不动,海参一离了水就梆硬梆硬的,我们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用过量盐水把海参里的水分析出来再晒干,也就是海参干货,放个两三年一点问题没有,吃的时候煮,海参质量越好,也就是皮子越厚,他煮透的时间就越长,就拿舅爷捞了半辈子的黑玉参来说,大火煮开之后,换成中小火至少还得再咕嘟一个多小时才算煮好。
泡好的海参海参这东西,主要是留着过冬吃,在大连吃海参要从冬至开始一天一根,不仅一冬不怕冷,来年也不犯陈年旧病。
天气转凉后,秋参的皮子厚度有所增加,大概十月份就可以开始捕捞了,结束夏眠的海参一个个都在狼吞虎咽,运气好忙活一天可以捞上来大几十斤。
这个时候,舅爷就会拿出小刀划开海参的肚子,一股海水涌出,海参顿时瘪了下来,然后他把三只手指头伸了进去,捏住海参的肠子一拽,黄白色的两根肠子就扯了出来,如果是春参,还能抻出橙红色的海参花,都是海参的卵,大补。
我也尝试过帮忙,海参上了岸和沾了水的香皂一样溜儿滑梆硬,得握住了,下刀不能太深,扯这一下也一定要快,如果肠子漏了在肚子里有残留,做成干海参的时候海参筋就不是纯白色了,不过是不影响食用的,基本上一煮过就好很多。
往年冬天的时候,老家的后院都会弥漫很久海参的味道,因为海参一煮就要两三个小时,舅爷支起一口大锅,一煮就是一天,这是属于海碰子家庭里面,独有的一股单调气味。
四排大刺,参形矫健,是品相很棒的大连海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参都只是大连这边的土特产,很多内陆人根本不知道这东西,初次见面甚至觉得有点害怕。作为一种成本高,销路少的补品,也根本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舅爷很多时候会抱怨,自己有浪里白条的本事,却穷困潦倒了一辈子。
然而这样的抱怨,却因为电商的兴起,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网箱养殖海参基地我不记得确切时间,但应该是两千年左右,当时还没有什么品牌之说,都是小公司,獐子岛、棒棰岛卖自己海岛的海参,辽湾岛卖黑玉海参,晓芹就收散户的卖,这都是现在还能搜的到的,还有很多我想不起名字的公司,有的卖金州的海参,有的卖旅顺的海参,反正当时也没什么竞争,大家都是实在东北人,自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没办法考证是谁先开始养殖海参的,技术也不知道是从山东还是从南方带来的,把海参苗放在箱子里喂饲料,但是海参对水质要求是很高的,不是活水或者有污染海参自己就化了,于是养殖户们开始使用敌敌畏清理养殖箱,海参是直肠子,农药穿肠过,片叶不沾身,外观上根本没有区别。
而且,由于食物充足,温度高,海参长的特别快,海里的海参四五年长成,养殖的两年就可以,更有甚至直接拿南方的海参过来卖,虽说长相不太一样,但是糊弄游客或者门外汉够用了。
福建干参养殖的海参肉质稀松,做成干参之后飘轻,不压称,所以在加工的时候,就会掺盐,盐掺多了做干参会结盐粒,于是就再掺糖。这种海参成本极其低廉,直接和传统捕捞海参开启了价格战,可想而知,养殖海参完胜,大批传统海参商家纷纷倒闭,一时间有了劣币驱除良币的局面。
最后出事了,糖干海参给顾客吃坏了,从今以后禁止加糖,从大菜市抓走了不少小贩;315打假曝光了敌敌畏海参,遭到严查;近些年来夏季年年高温,养殖海参大面积死亡,是传统捕捞海参最好的翻盘点。
最关键的是电商的兴起,不少公司站在风口直接借势一跃而起,拉赞助,做广告,甚至直接上市,海参皮子的价格也顺带扶摇而上,12年的时候活海参三四十一斤,等到17年的时候就要七八十了,海碰子也成了稀缺资源,捕捞季日薪三五千不在话下。
由于不断的开发大海和旅游业养殖业的发展,大连沿岸已经再无野生海参的栖息之所,甚至连大一些的海参都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是三四年刚长好就捞走卖了,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养生观念逐渐增强,海参从有价无市到供不应求,也就仅仅20多年而已。
每年的春秋两季,仍有大批的船只出海,从吱吱作响的木板船变成了发动机轰鸣的快艇,大批装备齐全,受过专业培训的海碰子们,身背氧气瓶从船上一跃而下,激起一圈优美的浪花,和当年的舅爷一样,摆了摆手,在水中隐去了踪影。
时过境迁,现在都有了标准化工厂了,工人们熟练的给海参去肠、清洗,我挑了几只个头最大的黑玉参买走,剪去硕大的沙嘴,从肚子上竖切一刀洗净,冷水下锅,撇去浮沫,煮一个小时,再冰水泡上一天,从冰箱拿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涨发的连表皮都要绷不住似的炸裂开来。
拿上案板,竖切成薄片,海参肉两分透明八分醇白,润滑紧致,用筷子颤颤巍巍挑出一片来,沾点辣根酱油,滑入嘴中,芥末在舌尖瞬间炸开,先是辛辣的燥热,一口咬下去,在轻微的“吱”的一声中,海参的清凉散漫开来,充盈口腔的角角落落,清晰的触感连带着海参的鲜味,不同于葱烧海参或者佛跳墙一样的大开大合,这样不加烹调的半熟海参,颇有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地。
海参切片大连本地海岛左近有一种海参,主要栖息在15-20m的海底,生长缓慢,个头大颜色深,取名黑玉参,他的白化品种叫做白玉参,十分罕见,十多年前,一位渔民捞上来了一只,最终拍卖的价格是每公斤33万元,这是舅爷的职业梦想,别人替他完成了。
这个价格现在来看买辆好点的BBA都不够,而且因为白玉参所含的大量硒元素,实验室里已经做出了人工繁殖体,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化的“千年黑万年白”了。
彼时的舅爷躺在病榻上,我煲了海参鸡汤端给他,他布满青筋的大手哆嗦着盛起一片海参,咀嚼下肚,良久,舅爷嘀咕道:“原来是这个味道”,这可能真的是他第一次吃海参,也可能是忘记了之前吃过,毕竟他现在有时会突然意识丧失,还有点老年痴呆,这都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潜水病。
“今年海参皮子多少钱?!” 舅爷大声问道。
“一百六一斤!” 我边比划着边大声在他耳边说道。
舅爷瞪大双眼,停止了一切动作,手也不抖了,似乎回想起那个海参皮子只有十块钱一斤的秋天夜晚,回想起蹲在海边礁石上一地的烟头和止不住的叹息.
刚进嘴的海参鸡汤有几滴挂在了他嘴角泛白的胡须上,滴在勺子里。
激起了一圈微小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