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之徒”万历皇帝,因何而得此名?-好色之徒打一生肖是马吗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都说万历皇帝是个“好色之徒”,到底万历皇帝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首先要说的是,《明史》并非明朝所修,而是清朝所修,修史是一件大事,既要保证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同时又要考虑对当权者的影响。据说《明史》为张廷玉主持所修,修史并非史官一家之言,皇帝必须提出意见,以避免因此对皇帝造成不良影响。电视剧《布衣天子》有一节是专门描述关于修“袁崇焕”的,因为一句史词评价掀起的风浪,袁氏后人因此惨遭杀害。这说明修史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他受到后世皇权的影响往往比史官的想法大得多。
很多研究明清史的专家都曾表达过对《明史》的不满意,认为《明史》有很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有人总结道:明史不在官修《明史》中,在《红楼梦》中,在《金瓶梅》里。
因此,在《明史》中,昏庸的万历皇帝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材实料的万历帝,这很难说。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明史》的成就,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它还是反映了历史走向的基本逻辑。
万历皇帝虽然有近三十年不理朝政,但是有几点却是不可以忽视的,这是史实。
一是明朝建国之后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强化,到万历一朝,形成了“廷议—票拟(内阁)—批红(皇帝或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皇帝处于“批红”环节,和朝臣见不见面都无关紧要,因为决议基本上在廷议环节就已经完成了。
二是帝国大权从未旁落。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明帝国的皇权却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在万历前十年过程中,万历皇帝少年天子,使用张居正,进行改革和新政,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这是明朝最后一次勃起。隆万新政阶段,明朝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张居正,戚继光都是名留史册的人物。
三是“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这是不可磨灭的。
再说说为什么万历皇帝被人说成“好色成性”的皇帝。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也许是受到张居正强势的影响,万历皇帝开始怠政,后又因为国本之争(立朱常洛与朱常洵谁为太子),万历皇帝更是不理朝政,从万历十七年起,他就没再和朝臣见过面,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他在干什么?
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没人敢问啊?这时候,出了一个叫雒于仁的官员,在万历十七年写了一篇叫《酒色财气四箴疏》的奏书,他在奏书上说:
臣在朝任职年余,总共只见过陛下三次。此外,只听说陛下贵体欠安,一切传免,即使各种祭祀,也都是派遣官员代为行事,既不亲自处理政务,经筵、日讲也已停止了好久。
他认为皇上的病根在"酒、色、财、气"四字上面,因而劝谏皇上临朝务正,勿贪酒、色、财、气。他说:"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他列举了皇上贪恋酒色财气的种种事实,直攻皇上的过失。认为这四者之病缠绕身心,不是服用药物能够奏效的。他诚恳地说道:"臣今敢以四箴献上,假若陛下肯听臣言,即使立即诛杀臣,臣虽死犹生!"
雒于仁的奏书让万历皇帝十分恼火,明朝的大臣已经养成了文死谏的习惯,若是杀了他,便是成全了他忠臣的美名,所以,他的奏书被万历皇帝留中了,没有发布。当时的内阁首辅申行说:“这个《四箴疏》不可发到外面去,恐怕外面的人会认为疏中所言都是真的,请陛下宽容臣等,待臣传谕大理寺卿让雒于仁辞职就是。"万历皇帝无奈,只得点头同意。过了几天,雒于仁称有病辞职,万历帝遂将其罢为平民。
到底雒于仁所说是不是真?有几件事却难以抹去:
一是万历十年,万历帝效仿祖父嘉靖皇帝的搞法,在民间大选妃嫔,一天之内,就纳娶了九个嫔妃,史称“九嫔”。
二是玩弄年青貌美的小太监。当时宫中为万历帝挑选10人俊美年青小太监,号称“十俊”,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就是与皇帝一起睡觉。
三是喜听荤曲儿。万历帝十分喜欢听宫女唱荤曲儿,只要他想听,宫女们就必须唱,否则就会被他杀掉。
都说万历皇帝独宠万贵妃,甚至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因为万贵妃的儿子不是皇长子,由此引发了长达十几年国本之争。如果是这样,“九嫔”和“十俊”的事就难以论证了。只能说万历帝人格复杂,难以定论。
综上所述,所谓万历帝是“好色之徒”,大概只指“九嫔”和“十俊”两件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