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的主要药理效应和作用机制-利尿剂的药物有什么优点
利尿剂的主要药理效应和作用机制
利尿剂通过对肾脏尿液形成的影响产生效应。肾脏是尿液形成和排泄器官,对调节机体的水分、电解质的代谢和酸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肾脏功能的改变对尿量形成和排出的多少有很大影响。利尿剂的利尿作用主要在于它干扰了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有3个步骤: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再吸收作用以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利尿剂主要影响了后两个过程,尤其是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再吸收作用的影响更为重要。
1.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影响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肾血流量、有效滤过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等因素的调节。有的利尿剂能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可使尿量稍有增多。但这种影响的幅度很小。所以目前应用的临床利尿药一般都不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发挥作用的。
2.对肾小管与集合管再吸收的影响
正常时肾小球的滤过量平均为每分钟120ml,但是每分钟实际所形成的尿量只有1ml.因此绝大部分的滤液在肾小管中被再吸收。钠离子是电解质中主要的再吸收对象。当钠离子被再吸收时,氣离子,重碳酸离子及水也随着被动地再吸收。当肾脏对上述盐类和水的再吸收减少时,尿量就反而增多,产生了利尿效应。而利尿剂的作用恰恰是抑制了肾脏的功能单位对盐类和水的再吸收,于是就产生了利尿效果。在肾脏功能单位的结构中,有两个主要部位具有重吸收能力,即近曲小管和髓襻.有些利尿药主要是对近曲小管起作用,有的则对髓襻起作用.但抑制近曲小管对水钠再吸收的利尿剂,效果不十分强烈;而抑制髓襻对水钠再吸收的利尿剂,往往有很强的利尿效果。
3.对肾小管与集合管分泌作用的影响
当体内一种称为醛固酮的物质产生较多时,肾脏具有钠潴留的功能被加强,由于钠潴留继而导致水潴留,使得尿量变少。而某些利尿剂具有对抗醛固酮的药理作用,从而削弱了肾脏的水钠潴留,使水钠大量排出,形成利尿效应。另外,利尿剂还可以通过抑制肾小管细胞中的碳酸酐酶的活性,来影响肾小管细胞的离子交换,从而使较多的钠离子排出,同时引起水的被动排出,最终引起尿量的增多而达到利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