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价值连城的三样珍宝,前两样还未完全寻回,最后一件值得期待-古代有什么珍宝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这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中华儿女创造出了许多文明成果,它们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这些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都具有别样的意义。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保护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战争和不可预料的天灾,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不慎丢失。
这些丢失的珍宝有的还能找到,而有的至今还没有下落,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历史上的三件下落不明的宝物,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一、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成龙出演的《十二生肖》这部电影,该电影以圆明园丢失的铜兽首为背景,主要讲的是成龙作为国际大盗,为奖金在世界各地寻找遗失的几个兽首,在寻找中被教授的爱国情怀感动,最终放弃巨额奖金把兽首归还国家的故事。
电影中许多势力对这些铜兽首格外关注,其实,现实中人们对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关注度丝毫不比电影中低。那么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为何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呢?
首先,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设计精巧的艺术精品,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为大清皇室专门设计,并且由当时的顶级工匠用青铜精心打造而成的喷池喷头。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造好后就被放置于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这些兽首铜像除了工艺精美还十分神奇,它们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有对应的喷头出水,一出水也是一个时辰。
古人的计时方法和现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不太相同,当时的人是按时辰来计算一天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这样一来,十二个兽首铜像对应的刚好是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不仅是一件艺术精品,也是古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值得我们珍视。
其次,它的坎坷身世牵动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心,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中国,他们在圆明园内大肆掠夺中国的珍贵文物。据统计,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约有一百五十万件,其中不仅有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还有其它朝代的各种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而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也是在这次浩劫中不知所踪。
圆明园和大量文物之所以会遭受如此灾难,说到底还是因为清朝的腐朽无能,无法保护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这一点通过清朝和当时世界潮流对比就能看出。
清朝时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改变,开放和进步成为潮流,然而清朝选择了闭关锁国。清朝闭关锁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流;二是清朝统治者担心开放领海,会使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还有可能导致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到自身统治。
清朝前期,大清皇帝明明见识过洋人火铳大炮的厉害,可他们依旧固执的认为,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来到1800年,世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美国已经实现独立,拿破仑已经纵横欧洲,清朝在这样一场改革和革命的浪潮中又一次被落下。
到了1900年左右,德国已经实现统一,美国甚至已经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时清朝仍然闭关锁国。也就是说,清朝统治期间,中国接连错过两次至关重要的工业革命,这就导致了彻底的落后,才有了后来圆明园被劫掠的悲惨历史,以至于很多文物或被损毁或至今下落不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国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开始致力于追讨遗失文物。在2000年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牛首、猴首和虎首惊现于拍卖会上,许多爱国人士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惊喜,不过同时也十分愤怒。
如此珍贵的民族文物竟然成为一些人昧着良心牟利的工具,这极大伤害了中国同胞的感情。不过没办法,当时这三件文物已经成为拍卖品,中方保利公司只能花大价钱买回。
2007年,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马首现身拍卖会,这则消息很快吸引了爱国人士何鸿燊博士的关注,最终他以6910万元港币购回马首铜像,并把它无偿捐赠给国家。
而猪首是唯一未经拍卖,通过爱国人士以公益方式送回国的兽首铜像,2013年,鼠首、兔首由法国PPR集团董事长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无偿捐赠中国。截至目前,十二兽首铜像中的七个已经回国,但仍有五个不知所踪,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二、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中创造了许多珍贵的古书典籍,这些古书典籍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却不幸遗失,而《永乐大典》就是一部不幸遗失的珍贵典籍。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这部典籍由明成祖朱棣领头,高僧姚广孝和翰林院学士解缙主编,历经四年完成。
这部典籍完成后,最初被放置在南京的文渊阁,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这部典籍就随他搬到了北京皇宫。不过令人困惑的是,随着时间流逝这部典籍竟然好长一段时间内下落不明。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本书竟然在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被发现了,有些遗憾的是,这本书虽然被藏在金匮中,但由于岁月侵蚀早已变得残破不堪。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派人清查过剩下的《永乐大典》,结果发现竟缺损了1000多册。后来光绪皇帝再次清查时又缺了不少,十几年后温同和到翰林院检查,此时他竟然发现这部典籍竟然只剩下八百来册。就此来看,《永乐大典》都快成了历史上缺损速度最快的一部典籍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清政府对这部典籍保管不力,给了许多官员偷窃的机会,其次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大肆抢掠,《永乐大典》也未能幸免于难。这次洗劫之后,这部典籍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内容也飘落到世界各地。
这些年来,海内外许多学者一直想要把这部典籍重新整理到一起,不过这些残留的内容分散的地方太多了。于是许多学者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即复印卷宗。
复印卷宗虽然能填补永乐大典缺失的一些内容,但文物的回归更注重的是其实体的回归,因此《永乐大典》的复原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杳无音信的传国玉玺
在封建王朝皇位的更迭过程中有一样东西至关重要,就是玉玺,而传国玉玺更是天命皇权的象征,它的前身就是秦始皇手中的和氏璧。
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后,为了证明自己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名正言顺,便把和氏璧雕刻成了传国玉玺。
这块传国玉玺制作精美,底部还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秦始皇本以为这块玉玺能传千秋万代,不过由于其统治残暴秦朝很快灭亡,这块玉玺成为了历代帝王争夺的对象。
秦朝灭亡后,这块玉玺先是流传到刘邦、刘秀手中,之后又被汉少帝弄丢过一次,所幸最后还是找回来了。三国时期孙坚夺得了这块玉玺,不过他兵败身亡后玉玺落到了曹操手里,后来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夺了曹魏江山,玉玺自然而然的也就落入他手中。
再后来这块玉玺又落入到北方十六国、东晋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后梁皇帝朱温手中,不过后来唐朝又从后梁拿回了玉玺。
后来唐朝被契丹人围攻,唐废帝李从珂眼看胜利无望,就带着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了。从此,传国玉玺便彻底失去了踪迹。
虽然有人认为传国玉玺被烧毁了,但是一块坚硬的玉石之前传了上千年也没有损坏,玄武门一把火怎么就烧毁了呢?传国玉玺是否会再现人间呢?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