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贿赂门”反转?公司内斗或是真实原因
6月28日,一则关于雷克萨斯中国副总经理陈忱受贿的传闻被多家媒体报道,迅速成为汽车圈热点。在这些媒体的报道中,均引用了大量看似专业的日本媒体报道截图,并称此事在日本引发极大关注,同时通过列举所谓其亲属和利益相关方的身份证号、住址、银行账号等来源不明的私人信息以及醒目的串通供应商巨额受贿关键词,吸引眼球效果达到满分,一时引来不少吃瓜群众的围观。

然而,这件事不同寻常的热度蹿升,却引发了另一些细心媒体的注意,通过进一步调查,一些不同寻常之处也逐渐开始显露了出来。
首先,6月25日率先曝出“10亿日元贿赂”猛料的所谓日本“媒体”的官网为japanheadline.com。但根据日本媒体方面人士的介绍,这一网站的媒体资格却存在不少疑点,不仅没有日本媒体标准的“一般社团法人共同社”,甚至也没有自我介绍的页面,所载内容通篇错字错文法,在谷歌、雅虎等日本主流搜索引擎上也无法搜索。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迅速跟进的媒体中,我们也没有看到通常嗅觉最敏锐的日本权威媒体的身影,相反,最初发布的《东京事业》、《东京今日》、《横滨读者》、《东京商务》等数家“媒体”与,发稿时间一致、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几家媒体均不能在谷歌、雅虎上检索到,可信度极低,更像是针对国内群体的有计划的攻击行动。
那么,既然掌握如此“猛料”,为什么要首先选择这样一群不入流的媒体进行传播?答案很可能并不简单。通过日方小范围的“媒体报道”+中方大量自媒体积极转载发酵,能够让事情不经过法律程序的判定而迅速实现全网扩散,从而令当事人名誉扫地,而又回避了非法获取、暴露公民个人信息在国内可能面临的刑责。
据丰田中国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内部已经开始核实相关情况,陈忱本人也已报警。也就是说,在这场爆料中,被指控为犯罪的陈忱反而才是真正依法采取行动的那个。
更多关键信息的释出,更让人对这一“正义爆料”究竟是否为公司内斗下的私人恩怨产生好奇,我们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