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巴菲特打破不參與IPO的慣例,在Snowflake IPO階段向其投資超過5億美元.後有"女版巴菲凱"之稱的瑟琳·伍德(Cathie Wood)減持特斯拉股票,在UiPath掛牌當日大手筆豪注270萬股.
"不懂技術"的股神們,到底是不是"不懂乒乓"的劉國梁,這誰也不知道.但資本市場的認可總能給科技領域帶來新靈感.如同故事裡直到現在也可以用"不負眾望"來形容的Snowflake,也如同本文的"男主角"——目前還在故事裡披荊斬棘、打怪升級的UiPath.
首先,在2021年4月登陸納斯達克的UiPath,是首家登陸美股市場且市值最高的RPA公司.截止目前,公司市值已超過300億美元.
同時,UiPath也是僅次於去年9月登陸納斯達克的Snowflake,以及今年1月登陸納斯達克的Qualtrics,創造了美股史上第三大IPO的軟體企業.
可就是這樣一家背靠谷歌、騰訊、紅杉等一眾知名企業,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UiPath,在上市後,股價卻呈現"過山車"癥狀,並且還有一路下跌的態勢.
那麼,作為首家登陸美股市場的RPA公司,UiPath的上市,為RPA市場打下的到底是強心劑還是預防針?UiPath是不是榜樣,中國的RPA企業到底該不該狂歡呢?
UiPath啟示錄
UiPath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2005年,自學成才的程序員丹尼爾·迪恩斯(Daniel Dines)在西雅圖的微軟公司工作了5年後,毅然選擇辭職創業.
離職後的迪恩斯隨即組建了大約10人的技術團隊,在羅馬尼亞成立了UIPath的前身DeskOver,而後的8年,他們通過承接IBM、微軟、Google等公司技術外包諮詢的服務,同時也研發一些自動化產品而逐步壯大成長.
2013年,印度業務處理外包公司(BPO)希望DeskOver能夠為其客戶提供自動化任務軟體.儘管此時迪恩斯的DeskOver並不專註於RPA技術,但他本人卻由此發現了商機.
兩年後,也就是DeskOver成立的第十年,迪恩斯拿到了融資,開發了一款企業級RPA軟體,並把公司名從"DeskOver"正式改名為"UiPath",業務也從"提供技術外包諮詢服務"開始全面轉型到"RPA技術研發"的賽道.
筆者曾在《從市場與產品走向看RPA還能火多久?》一文中寫過"如果時間倒流回5年前,把你所有的錢都用來投資UiPath這家公司就對了."
畢竟,轉型後的UiPath,故事是這樣的:
2017年4月UiPath獲得由Accel領投的3000萬美元A輪融資,公司估值約1.09億美元;
2018年3月UiPath再次獲得Accel領投的1.53億美元B輪融資,此時公司估值已增長到11億美元;
2018年9月,UiPath獲得Capital G和紅杉資本的2.25億美元C輪融資,公司估值翻了一倍多,達到30億美元;
2019年UiPath獲得Coatue領投的5.68億美元D輪融資,當時UiPath的估值已達到70億美元;
2020年7月,UiPath的E輪融資額為2.25億美元,公司估值為102億美元;
2021年2月,UiPath再次宣布獲得由Alkeon Capital、Coatue領投,老虎全球管理基金、IVP、紅杉資本、Dragoneer等全球知名投資基金跟投的7.5億美元F輪融資.此時,這家公司估值已經達到了350億美元,融資總額近20億美元.
不黑不吹,滿目的真金白銀!
2017年到2020年,不到36個月的時間裡UiPath的估值在翻了100倍後,7.5億的F輪又讓它在資金基數本就龐大的情況下,估值暴漲了3倍,直衝IPO!
在這種驚人的發展速度下,若問UiPath的啟示,無疑是讓我們明確了,資本瘋狂追逐的也許是UiPath,但更可能是UiPath所擁有的RPA產業背後的巨大發展潛力.
UiPath是不是榜樣?
看UiPath的成長史,是否能看出些端倪,在全世界都在談資本如何追捧UiPath時,筆者卻想從技術服務和盈利程度看看UiPath到底是不是榜樣?
首先是在技術服務方面,UiPath聚焦"RPA+AI+Cloud",可以為企業提供端到端的自動化平台,覆蓋RPA應用的全棧環節.
UiPath將企業部署應用RPA的過程分為發現、設計、管理、運行、參與、分析六大環節,且每個環節對應的由設計工具、管理工具、機器人三部分構成的軟體工具.這樣客戶就可以選擇直接採用UiPath Automation Cloud平台,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部分工具組合使用.
其次是UiPath為客戶提供以下三種業務形態:
1、軟體產品授權
其RPA產品通常以年度授權的方式進行計費(類似於年度訂閱),只有極少部分的用戶可以獲得永久授權,軟體產品授權是UiPath的高毛利業務,毛利率接近100%.
2、維護及支持服務
UiPath向客戶提供可選性的軟體更新及技術支持服務,通常是按照年限來進行收費,可按照服務的進度來進行收入的確認.
雖屬於服務型業務,但具有標準化程度較高且大部分可在線交付的特點,讓UiPath在維護及支持服務上的毛利率達到了80%以上.
3、其他專業服務
包括流程自動化項目實施,客戶教育、培訓等相關需要線下交付的專業服務也是UiPath的服務之一,收入通常是一次性確認,毛利率也相對較低.
簡單來說,其中高毛利的軟體授權業務是UiPath的收入主要來源.雖然RPA行業是一個偏重服務型的行業,但UiPath也能通過良好的生態體系,保持著較高的軟體授權收入佔比,儘可能地將RPA實施、客戶培訓、用戶教育、售後諮詢等"資源"打包交給生態合作夥伴.
UiPath在全球積累了近8,000家客戶,其中包括1,000家ARR超過10萬美元的大型企業客戶,更是不乏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安永、埃森哲等國際知名的諮詢公司與其保持多年的深度合作.
有了市場的認可,不難看出在技術服務上UiPath絕對算得上RPA企業的榜樣!可動不動就80%、100%的毛利率是不是也證明著UiPath的盈利效果一流呢?
其實在盈利方面,據UiPath招股書顯示,2020年UiPath年度收入為6.08億美元,增長率81%,凈虧損從5.199億美元驟降至9240萬美元,經營現金流為2920萬美元,自由現金流為2600萬美元.
雖然凈虧損已經從數億級降至千萬級別,但卻依然是虧損的.
明明萬事俱備,東風也來了,業內"封神"的UiPath為什麼還會虧錢呢?
官方解釋,UiPath虧損的主要原因,正是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
2019年、2020年、2021年UiPath的銷售與市場費用分別為1.9億美元、4.83億美元、3.8億美元.沒想到,如此開掛的UiPath,居然也需要這麼高的銷售費用.
知名度足夠高,主打生態完善、產品能力強的UiPath面對自身體量的增長,未來的銷售費用還會不會更高? UiPath到底什麼時候能開始真正賺錢?外界對UiPath的質疑已經四起.
所以,到底UiPath是不是學習的好榜樣?中國的RPA企業該不該學習,筆者只能說,RPA賽道也要走出自己特色的PRA企業路線.
中國的RPA的前世今生
世界RPA發展史也不過百年,所以,中國RPA的前世今生並不複雜!
2001年7月出現的按鍵精靈,可以說是中國RPA發展史的開端.
當時許多遊戲玩家用該軟體升級刷怪,用各種腳本進行遊戲常規的自動化操作.後來有人發現,該軟體還可以用於日常辦公.就這樣,按鍵精靈也成為了個人辦公自動化的常用軟體.按鍵精靈的發布時間甚至比Blue Prism公司推出的RPA產品還要早兩年!可由於當時按鍵精靈的定位模糊,所以在世界RPA史上並沒有留下先行者的神話.
其實,RPA技術並不複雜,它基礎的抓屏技術和流程自動化管理技術相對成熟,只要企業排兵布陣合理,RPA的發展就會如雨後春筍.
以淘寶為例,在2011年時淘寶體量已經不小了,那時太多的客戶對接業務和大量簡單重複的工作讓淘寶運營極盡崩潰,淘寶急切需要自動化來代替人力來處理大量業務.所以,阿里巴巴著名的碼棧於2011年在淘寶誕生.
這個流程自動化產品當時在內部叫作"巨無霸",主要就是通過自動化的方式幫助阿里巴巴集團運營和服務售後等,雖然當時沒有被冠以RPA之名,但其應用模式已經具有了RPA之實.
阿里的RPA並未掛名,可上學期間就開發了按鍵精靈的褚瑞卻已長大,2015年他先一步嗅到了RPA即將大量商用的氣息,成立奧森科技,推出了RPA平台——Uibot.
兩年後,阿里"巨無霸"的初始團隊由於表現優異,已經開始從淘系轉到阿里雲,開始服務於電商、財稅、金融等更多行業.直到2018年,其正式命名為阿里雲RPA.
目前,阿里雲RPA已經覆蓋了阿里巴巴大部分BU,並開始將服務輸出給企業用戶.
就在中國的RPA企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時,AI技術宛如他山之石,為RPA和AI技術供應商創造廣闊的市場機會.而後,越來越多的AI廠商開始與RPA廠商開始建立合作,全球的RPA的產品開始向以AI技術為主導的智能化模式邁進.
同時,奧森科技也清晰的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在2019年6月與來也科技合併,開啟了中國RPA史的新篇章.
中國RPA企業面臨哪些問題?
縱使時代的一粒塵,是人類的一座山,也總有人能從山裡掏出金子.
2003年的非典讓我們開始網上購物;2012年"世界末日"讓我們意識到網路營銷的重要性;2020年的疫情則是讓我們學會了利用互聯網工作.
當消費者無法進入商場時,線上直播售賣就開始了;當員工無法碰面交流時,視頻遠程會議就變得"紅火";當孩子們無法回到學校時,線上授課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傳道書》有言:"一切萬事皆有其時,播種有時,收穫有時,興盛有時,衰亡有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其實,這些技術並不新奇,也早已存在,它們只是缺少一個契機讓自己在某個領域爆發出活力.
FlexJobs、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由於疫情,企業遠程工作的現象已經增長了44%,而RPA正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增長的有效銜接點.
尤其Forrester針對企業的調研顯示,2019年末,RPA技術在所有企業自動化系統部署中排名最低;而到2020年,RPA技術的排名則已經上升到第一位,展現出其巨大的企業服務市場.
筆者記得Snowflake上市時,中國有許多大數據企業宣稱自己是"中國版Snowflake",那同樣有標杆效應的UiPath也上市了,面對廣闊的中國RPA市場,誰又會是"中國版UiPath"呢?
據統計,從2018年起中國RPA企業融資熱度提溫,隨後總體呈波折上升趨勢,2020年達到高峰期,全年融資事件22起,總融資金額達到16億元.可目前,國內50多家RPA企業中,除藝賽旗2016年於新三板掛牌、又於2017年摘牌外,仍暫未出現上市企業,擁有融資的企業大部分處於A輪和B輪之間.
所以,無論是雲擴科技,還是來也科技,又或是弘璣Cyclone、達觀數據、實在智能等"中國RPA小巨頭"都還不敢自稱是"中國RPA的UiPath".
若要究其原因,不過有以下三點:
第一,不管是公司規模,還是全球市場佔有率,中國本土RPA企業與UiPath、Blue Prism等頭部公司其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RPA是根據企業端應用需求而誕生的產業.中國大型企業的業務流程數智化轉型較歐美國家晚,市場不夠大,RPA的需求量少,所以,貿然冠名怕只能是"東施效顰";
第二,人力成本的相對廉價性和勞動力的充足性,導致中國企業通過自動化軟體系統來提高運營效率、加速數智化轉型升級的需求迫切性相對國外企業而低.
所以,中國RPA市場滲透率自然低於美國、歐洲這些人力成本大的國家和地區.其實,目前本土RPA企業的業務量相對較少,為了避免拔苗助長,中國RPA企業發展還是以穩紮穩打為主;
第三,巨頭的RPA供應市場大部分由UiPath所佔領.中國RPA供應商目前難以觸碰到跟跨國企業競爭的地步!要想在海外市場立足,首先還是要擁有自身過硬的技術、服務的實力!
火山爆發的前夜,總是格外寧靜.科技學家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也曾說,"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轉變,這一切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奇點.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都開始變得陌生."
畢竟,2019年我國RPA市場規模已突破10億元,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和西歐的第三大市場.IDC也預測中國RPA市場將在2021年繼續高速擴張,至2023年在全球市場的佔比將提升至25%以上.在如此寬闊的賽道上,最後誰能成為 "中國RPA的UiPath"呢?我們也十分期待.
轉載:達尼亞 / 數據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