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ICT產業風向標——國際研究機構IDC在其王牌報告產品MarketScape中首次發佈RPA(機械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市場研究.
罕見的是,研究對象並非全球,而是把視線投向中國——目前RPA發展增速最快、也是買方需求最強烈的市場.
據IDC預測,全球RPA軟件市場規模將達到39億美元,2018-2023年複合增長率為36%,對於中國RPA市場,IDC預測2018-2023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4%.
過去的一個月,中國RPA市場並不平靜.? 7月10日,AI領域最為重量級的年度盛會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國內的頭部和腰部RPA廠商悉數到場,不乏多個新品發佈.? 7月15日, 兼具RPA和AI背景的廠商來也科技,在宣布與德勤達成戰略合作一周後,再度宣布包括多名前VMware、Oracle、思科、金蝶等業務高層和中層在內的全明星團隊加盟.
7月16日,老牌的金融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商金智維,獲得高瓴創投領投的2億人民幣B輪投資,距離其A輪融資剛滿1年.
此次IDC報告發佈,再度激起中國RPA市場的討論.據了解,報告綜合RPA廠商在RPA+AI核心能力,廠商產品響應企業內部應用需求的能力、易用性,廠商生態構建情況等三個角度,為企業客戶提供了選型的參考建議.
透過這些建議,也隱約顯現出行業進化方向,反應出 IDC判斷"何為市場領導者"的深層次評判邏輯.
01、RPA+AI已成為廠商必修課
在本次MarketScape報告中,IDC指出:AI 與 RPA 技術的融合會極大地促進中國RPA市場的發展,並使 RPA 的運用範圍更廣.為什麼是RPA+AI?RPA+AI,究竟是兩個行業廠商的交叉路口,還是RPA軟件廠商的必修課?
在中國甚至是全球,財務與會計領域都是RPA最早的應用場景,時至今日仍然滲透率最高.流程規則性強,存在大量的結構化數據、需要重複執行的工作,財會領域是理想的RPA落地場景.
但是,在更多行業和領域,若想實現自動化,必然要面臨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的理解,要去打通從前台到後台的業務與部門,要實現連接數據與決策.
在這樣的挑戰下,AI及相關的技術,就成為了RPA廠商發展中的一個巨大的變量;而能否通過RPA+AI所構建的集成式自動化平台,也成為了所有RPA廠商的必修課.
在2020年,另一國際權威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甚至預測:不具備AI能力的RPA工具必將被取代.
相對於國外市場先修"RPA學分"再修"AI學分"的特點(甚至UiPath早年還是從UI自動化切入),中國市場從2019年起,就存在着堅持點亮RPA+AI雙重技能樹的廠商,而RPA平台的原生AI能力,也決定了產品的前途和命運.
本次IDC報告中評估的市場領導者來也科技,就是具備 AI和RPA軟件研發雙重基因的廠商.不同於多數RPA廠商往往藉助公有雲平台提供OCR/NLP 能力,來也科技用原生AI能力保障了對於各種非標準化、非結構化數據的理解,因此能很好的滿足真實環境下的業務場景需求;又憑藉在對話式AI、NLP領域的多年積累,實現了產品和方案對於前台到後台業務打通,串聯起了端到端的業務自動化能力,使企業對於業務自動化的構想,成為現實.
事實上,來也科技早已是業界研究機構推薦名單的常客.
7月中,另一權威機構 Gartner發佈了年度重磅的《2021年中國ICT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來也科技同時在RPA和NLT(自然語言技術)兩大領域被收錄.獨立技術廠商能被單一領域收錄已經是極大的認可,在多領域收錄往往也只有BAT才能達到;而對於RPA廠商來說,則更是獨家.在RPA和AI雙重領域,來也科技身位已遙遙領先.
02、IDC首度評估廠商收入規模
在本次MarketScape報告中,IDC對中國廠商的軟件平台和解決方案收入規模做出評估,印象中,這也是目前所有行業研究機構、市調機構、行業媒體中,首次對中國廠商收入規模的總結.根據氣泡圖範圍顯示,來也科技在本土廠商中優勢顯着.
圖片:報告氣泡圖,摘自來也科技官網
在今年上半年,來也科技披露完成C+輪5000萬美元融資的同時,也公布了其業務成績——RPA業務全年軟件訂閱收入同比增長9倍.
參考來也科技此前對外披露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其客戶行業範圍分佈較為廣泛,不存在於對單一或極少數行業客戶的依賴,產品遍布保險、電力、運營商、零售、物流、地產等行業,以及智慧城市、政務、醫療、高等教育等公共事業領域.
同時,來也科技的大客戶拓展速度迅猛,據了解,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每5家就有1家在使用來也科技的智能自動化產品,中國移動、南方電網、中國太平洋保險、聯想、強生、保時捷、LVMH等近百家知名企業都是其客戶.
03、廠商生態規模決定產品競爭力
IDC分析師對買方企業強調:中國市場中的技術供應商應注重產品的易用性建設,開放雲原生架構,並在多模態AI技術、流程挖掘方面持續創新,通過個人開發者生態、AI技術合作夥伴、集成商、實施合作夥伴、渠道商、諮詢合作夥伴、IaaS廠商實現生態系統的拓展,形成競爭優勢,幫助中國行業用戶對於RPA的應用更好地落地.
對於任何平台級的軟件產品來說,生態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其規模也決定了最終能幫助企業客戶實現的價值.
AI領域的知名投資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臨港科創投總經理吳巍曾經對媒體分享個人思考,"微軟成功的核心在於底層開源生態的建設,能通過競爭讓高質量的技術展現出來.一個科技創業公司,如果能建設起生態,並且技術人才都願意在生態內活躍,那它的產品就是有競爭力的."
在RPA領域,合作夥伴與開發者的規模,不僅決定了一家廠商最終交付自動化方案的能力,還關係到RPA機械人到底能夠服務於多少不同的業務場景,關係到企業客戶最終對於RPA的使用觀念和理解深度.生態規模,不僅是買方企業要重點關注和考察的指標,也是RPA廠商的生命線之一.
據今年4月完成IPO上市的全球RPA領導廠商UiPath公布,他們已經吸引了150萬開發者使用其產品搭建機械人.
RPA開發者社區建設,在中國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本次報告中的領導者來也科技在中國市場一枝獨秀,基於在RPA和自動化軟件領域的長期積累,完成了超過40萬社區註冊用戶的開發者培訓,其中不乏大型企業不同職能部門的業務人員,他們基於企業的實際業務場景,開發出了大量使用性極強的RPA機械人;而在生態合作一端,德勤、微軟、聯想、浪潮雲等頭部的諮詢商、解決方案商、雲平台,都是來也科技在的合作夥伴,僅在中國市場,合作夥伴規模就達500家以上.
最後據行業共識,2020年是RPA在中國市場的落地元年,僅僅一年半時間,RPA就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產品與方案.
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於中國企業對於效率提升、韌性發展的關注,對於通過新興技術構建自身競爭力的重視;
另一方面,也來自於中國RPA市場中領導者、頭部廠商在產品技術側的積累.
根據此前Forrester Research 在關於亞太市場的RPA研究中指出——"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意識到,RPA 以及智能自動化技術帶來的後台流程革新的機會與可能.更多本土 RPA 廠商,如來也科技的出現及其在本土市場的機遇及開拓,激發了對 RPA 的認知與需求."
總結此次報告,中國的RPA市場雖仍在早期,但是廠商在RPA+AI技術的投入,在渠道與開發者生態的規模,將決定為客戶交付的智能自動化價值的深度和廣度,也讓廠商之間的競爭身位出現分水嶺,而且將持續影響格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