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0是一個必將被歷史雕刻在墓志銘上的年份。以全人類為尺度,之前的30年間,我們從未經受過如此劇變的衝擊。依靠衛星、飛機、互聯網貫通的世界彷彿突然坍縮,我們的生活範圍從原本的整個地球,退回到自己的家中。
衝擊後,濃墨重彩終究抵不過歲月更迭,千帆過盡,萬木總能逢春。在這一年,有人逆風而行,有企逆勢而長,在線教育、網絡遊戲、新零售,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包括RPA這樣的垂直細分領域都迎來了元年爆發,這一刻它們開始佔據歷史舞台。
時勢造就英雄,如果說在線教育、網絡遊戲、新零售、人工智能成為業內新寵是必然,那麼RPA成為企業智能化的標配,得以元年爆發的理由是什麼呢?隨着資本對RPA的追逐,水漲船高的RPA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沖入大格局又經歷了什麼呢?
扶搖直上,莫輕年少
RPA即英文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的縮寫,中文通常翻譯為"機械人流程自動化",是一種應用程序。它通過模仿最終用戶在電腦的手動操作方式,提供了另一種方式來使最終用戶手動操作流程自動化。應用RPA機械人作為工具,可以實現人機協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產出,滿足準確性與合規性的高標準要求。
單看字面意思,RPA這個詞語產生還不到20年,其最早出現在HFS Research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菲爾佛斯特(Phil Fersht)的博客文章中,他闡述了一種無需人類干預、可涉及流程和技術的外包產品——"機械人自動化".
圖丨HFS Research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菲
同年Blue Prism公司的Pat Geary在"機械人自動化"中添加了"流程"一詞,用以表示一種旨在完善業務流程外包與管理的新自動化類別。在那之後,得益於開發其核心技術的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和UiPath的領先供應商推動,RPA這一術語開始被數百家供應商採用、推廣並迅速席捲全球。
風光背後,滿是滄桑
RPA的誕生並不是一蹴而就,早期的很多技術雖然不能稱為RPA,但確實啟發了思路,通過各種技術的傳承、演變,為RPA發展和人類追求工作自動化保駕護航。
提及RPA的百年風雨,便繞不過其第3個字母"A"所代表的"Automation(自動化)",自動化流程最早始於製造業的分工生產。早在18世紀,亞當·斯密在其着作《國富論》中就已提到按分工能提高手工業生產效率,並通過"模擬扣針產業鏈的分工實驗"奠定了分工的研究範式。
1913年,全球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福特汽車製造車間"誕生。製造業的分工生產方式為原有的分工理論帶來了生產的專業化和標準化。當時的福特利用流水線的新工藝徹底改變了原來的生產模式,將單個車輛的裝配時間從12小時減少到90分鐘。通過人力、物力、時間的節省,福特成功將Model T汽車從850美元的價格降至300美元以下,成為歷史上第一輛大眾可以負擔得起的優質車。到最後,福特的自動化技術的越發熟練,福特自動化車間僅用每24秒就可以製造出一輛Model T.
至此,自動化的首次應用大獲成功。也正是從那時起,人們迫切想要衝破技術限制,開啟生產過程的全面機械化與自動化,其中除了流水線設備,RPA這樣的類似流水線的技術也得到了催生。
1954年,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Simons教授首次將計算機用於商業目的。同年,機械人技術天才George Devol申請了第一個機械人專利,RPA的第一個字母"R"所代表的" Robotic (機械人)"就此拉開序幕。
1961年,通用汽車的裝配線啟用了首台工業機械人,主要用於自動執行一些簡單的任務。間隔13年後,瑞典的ABB公司創造的第一台可編程的商用工業機械人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由微處理器控制的機械人,並且實現了量產。
之後機械人在生產車間被大規模使用,代替了大量的人力,降低了運營成本,實現了標準化生產,並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良率。
其實每個大時代下,人類都會試圖構建屬於服務於時代背景的機械人,現在機械人的發展正經歷一個脫實入虛的過程,所以RPA作為一種具有機械人功能卻無機械人實體的虛擬軟件類型機械人在現在這個時代迎來了花團錦簇是十分合理的。
之後的70年代,一場信息進入電腦自動化的革命悄悄開啟。在管理信息系統的變革下,很多組織的業務線實現計算機化,質量管理等流程化模式開始逐步興起。
到80年代,企業管理普遍採用功能性觀點,強調嚴格的管理控制和工作流程中的非必要bug去除。信息系統在發展歷程中體現出了不斷分化、演進再尋求整合的規律。時勢之中,彷彿在無聲地表述着RPA日後的出現將會成功的為前端用戶定義全新系統的訪問方式、操作整合方式和輔助人工方式。
2000年,隨着微軟Office系列軟件以及SAP、Oracle等ERP廠商的快速發展,大量企業對自動化處理又有了更多的要求。以財務會計為代表的大量工作開始通過Excel、Word等軟件進行操作,並且通過網絡電子化的方式進行傳遞。為了應對財會處理耗費大量人力的問題,催生了以VBA為代表的宏技術的應用。
VBA主要用於擴展Windows的應用程序功能,尤其是微軟Office軟件中的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將重複性的動作自動化,VBA推出後的廣受歡迎直接為RPA的誕生摸清了市場"脾氣".
僅1年後,我國某網站上就出現了一款名為按鍵精靈的軟件,用它升級刷怪、日常辦公、按各種腳本進行遊戲常規自動化操作都完全沒問題。這就是我國國內最早期的RPA產品,它的發佈時間甚至比Blue Prism公司的RPA產品還要早兩年。只不過按鍵精靈面向C端用戶,而Blue Prism的產品面向B端。
2003年,隨着一些企業對自動化的需求增多,Blue Prism發佈了其第一款RPA產品,然後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相繼發佈了各自的自動化庫。
此後的十多年時間,RPA企業開始野蠻生長。這段時間,RPA行業的發展雖說一直不溫不火,但其快速部署、不破壞原生系統、投資更少的特點卻廣受認可並逐漸成為更多企業解決作業流程自動化的重要數字化工具。
回首風雨,冷眼慈悲
RPA產品的真正成型是從2015年開始的,UiPath、Application Anywhere、Blue Prism、NICE、WorkFusion等公司陸續成立,並獲得了巨額的風險投資。也就是在這一年,上學期間就開發了按鍵精靈的褚瑞拉上了李瑋正成立了奧森科技,並同步推出了屬於中國的RPA平台UiBOT.
這些企業的共同創新和努力,形成了當前階段RPA主要的產品形態。運用可視化流程拖曳設計,以及操作錄製等技術,部分替代了傳統方式依賴編程來構建機械人流程的方式。
可視化Robots設計器極大地降低了RPA的使用門檻,讓更多的普通用戶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流程來製作RPA軟件機械人,促進了RPA在產業中大範圍應用和落地。
此外,控制眾多機械人進行任務分配和管理的調度系統也應運而生,結束了傳統單機運行的簡單流程,開始向大型多任務管理方式轉變,RPA的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逐步在大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政府機構里應用並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2019年,Gartner公布了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10大關鍵技術,RPA榮登榜首。其中Gartner着重介紹了RPA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對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年5月,UiPath獲得了5.68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達70億美元,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裏估值最高的創業企業,這足以證明了RPA在行業中的地位。
2020年對創投圈來說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RPA元年",實在智能一年內完成三輪融資、達觀數據獲得深創投領2.7億元B+輪投資、來也科技獲得C輪4200萬元融資、雲擴科技獲得3000萬美元B輪融資、金智維獲得A輪7500萬元融資、弘璣Cyclone獲得B輪4千萬美元融資……
隨着資本紛紛下場,RPA企業受到全行業的關注。國內各類RPA企業紛紛推出產品搶佔市場,各行各業也開始擁抱RPA技術,採購RPA產品進行試點應用。
據調查顯示,2020年中國RPA市場規模約為17.4億元,與2019年相比,增長率達到47.5%.2021到2025年CAGR可以達到15.5%,預計2025年中國RPA市場規模可以達到38.2億元。
之前看過一個網友的評論,他說"RPA只是一個工具,不但沒必要神話,而且怕是有人要因為它丟了工作。"事實勝於雄辯,如果將辦公室里的流程自動化變革類比於製造業中的自動化變革,那麼在這條流程自動化變革道路上,RPA將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雖然RPA的這些創新和變革在今天看來仍舊十分微小,未來的發展前景也充滿了種種困難和不確定性。但值得欣慰的是,歷史的發展線中展示出了RPA可能存在的潛力,回顧百年風雨,時代賦予人的寬容會越來越理性,而科技註定將在"後疫情"中發揮出更大價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