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5日,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項一半授予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阿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表彰他們"對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貢獻,另一半授予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表彰他 "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之間的相互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兩項研究成果共享,同時頒給兩項不同研究背後的三名科學家.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此前也有氣候學家獲得過其他諾貝爾獎項,但此次是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給氣候物理學家.
圖源:諾貝爾獎官網
獲獎者是誰?
真鍋淑郎於1931年9月21日出生在日本愛媛縣新宮,已加入美國籍,現供職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克勞斯·哈塞爾曼1931年10月25日出生在德國漢堡,現供職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氣象學研究所.
喬治·帕里西1948年8月4日出生於意大利羅馬,現供職於意大利羅馬大學.
他們因何得獎?
這3位科學家,幫助我們了解氣候變化.
諾貝爾官網稱,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為"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而被授予一半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
另一半被授予科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對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變化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
官網指出,真鍋淑郎的研究展示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而克勞斯·哈塞爾曼的部分研究,則被用於證明大氣溫度升高,是由於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
歷年獲獎者分析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
2020年,三位科學家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 獲1/2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 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共享另外1/2獎,理由是"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2019年,三位科學家因"對我們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貢獻"而獲獎.其中,加拿大科學家James Peebles獲得1/2獎,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瑞士科學家Michel Mayor 和 Didier Queloz 共享另外1/2獎,理由是"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2018年,三位科學家因"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而獲獎.其中,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獲1/2獎,理由是"光鑷的發明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共享1/2獎,理由是"他們用於產生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
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因"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獲獎,其中Rainer Weiss獲得1/2獎,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共享1/2獎.
2016年,三位科學家因"拓撲相變和物質拓撲相的理論發現"獲獎,其中英國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獲得1/2獎,英國科學家F. Duncan M. Haldane 和J. Michael Kosterlitz共享1/2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些數據:
截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了114次,沒有頒發的六年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從1901年至2020年,共216人次獲獎,實際獲獎個人為215人,因為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獎.
114次頒獎中,47次為單人獲獎,32次為2人共享,35次為3人共享.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英國物理學家Lawrence Bragg,1915年因"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分析所作的貢獻"與父親一起獲獎,時年25歲.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美國物理學家Arthur Ashkin,2018年因"在激光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獲獎,時年96歲.
21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有4位女性.分別是1903年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另外還獲得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的Maria Goeppert-Mayer、2018年的Donna Strickland,以及2020年的Andrea Gh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