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雲的聲名鵲起,要歸功於一份紅頭文件。
8月27日,天津市國資委發布了一份名為《關於加快推進國企上雲工作完善國資雲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紅頭文件,在網路被廣泛轉發。瞬間引起了資本市場、ICT產業、To B圈、國資國企乃至媒體圈等各個圈層的廣泛關注。
文件要求加快推進國企上雲,並嚴令天津各國企即日起不得再與第三方公有雲平台(包括阿里、騰訊、華為以及三大運營商的雲平台)新簽、續簽雲資源租用合同,並在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雲。
一時間,關注的各方充滿熱情、猜疑、否定、猶豫與未知可否。
尤其是媒體圈,對這份文件的猜疑甚至上升到了不可名狀的高度。畢竟這涉及到了雲計算廠商的未來,畢竟兩個馬姓大佬旗下的雲計算業務都在國內市場份額前三甲。
而後,各個圈層的各種解讀逐步放出。人們才知道,原來國資雲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礙眼,反而能夠加速政企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大大有益於雲計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發展。
於是,"國資雲"概念股們成了優先受益的企業,直到現在在蹭蹭上漲。"國資雲"紅利,就在那份紅頭文件曝光的那一刻陡然釋放。
雖然天津國資委後來又撤回了那份紅頭文件,卻擋不住人們對國資雲的深入探究。而越來越多的資料也顯示,國資雲並不算什麼新概念,比如2017年北京國資雲就已投入運營,2020年已有60+國資企業入駐。網路資料顯示,至少已經有17家國資雲已經投入運營。
國資雲旨在加快國企的數字化轉型,那作為近兩年數字化轉型炙手可熱的工具RPA,與國資雲會有哪些關聯呢?各地建設國資雲會對RPA行業產生什麼影響?RPA又該如何抓住"國資雲"紅利?
本文,王吉偉頻道就跟大家聊聊國資雲與RPA.
從國資雲說起
國資雲,是由各地國資委牽頭投資、設立、運營,推動國企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數據安全基礎設施雲平台。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專門為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專屬雲/行業雲。
當然,不同的組織對國資雲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浪潮認為,國資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集約、共享的方式,解決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例如企業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難以快速建設上下游IT生態,國企數據安全風險等,另外還有支持國家信創,保障全國性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建設等其他目的。
用友則指出,國資雲的初衷是為國資打造一個數字化、智能化、高彈性、安全可信、平台化、生態化的綜合型服務平台,推動企業在平台上實現產業的互聯和商業的創新。
不管如何定義, 國資雲的重點都在"國資"二字,既交代了建設方的國資背景,也更加強調使用上的專屬性。在"國資雲"的統一要求下,國資企業相關的數據,都要從第三方託管的公有雲轉向本地部署的政務雲或國資專屬雲。
國資雲主要有四種落地方向,分別是國資雲基礎設施平台、國資國企在線監管平台、國企運營管理平台、國資數據中心。
像廣州市國資委智慧國資系統,便涵蓋了"一網一雲、一中心一平台"(一網:國資國企專網;一云:國資國企混合雲;一中心:國資國企數據中心;一平台:智慧國資大數據監管平台)。
而從四川國資雲官網來看,已上線業務包括雲主機、存儲、資料庫、安全、雲中台、雲應用等,包含了從底層IaaS到上層SaaS的多款產品與服務。因此,國資雲能夠為國資企業提供的不只是IaaS資源,而是包含IaaS、PaaS、DaaS、SaaS各項技術工具和服務。
國資雲的落地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資雲技術設施平台,包括IaaS、PaaS和SaaS,並實行自主運營和維護;另一種是國資國企在線監管平台,通過與雲計算廠商合作為國有企業上雲提供相應的服務。
因為各地情況有所不同,國資雲籌建與運營方並非都是信息技術行業的廠商,更多的國資雲採用第二種落地方式。由此,國資國企通過監管平台與國內雲服務商合作共建國資雲,成為多數國資雲的落地形式。
王吉偉頻道認為,國資雲以推動國資國企加快數字化轉型為目標,因此從數字化轉型角度而言,它可以算是企業上雲政策的再細化,進一步為國資性質的央企、國企指明上雲方向,破解廣大企業在上雲、用雲方面"不敢用、不會用、不願用"的難題,並督促這些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通過增效降本增強核心競爭力。
我們主要探究國資雲與業務流程管理領域的可能性關聯。既然國資雲以推動國資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為己任,其中是否會涉及業務流程再造與優化的部分呢?
別急,下面我們接著講。
國資雲的核心驅動力——集約化
國資雲興起的核心驅動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IT的集約化趨勢,另一個是數據安全與治理。
集約化本身就是由行業發展、技術應用與市場需求的多重因素造就的,而近期高頻出台的《數據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相關政策,更是加速了各地國資雲的落地速度。
集約化是集約化管理的簡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生產要素,進行統一配置,以節儉、約束、高效為價值取向,達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進而使企業集中核心力量,獲得可持續競爭的優勢。
IT集約化,也就是基於IT系統的集約,即充分利用IT資源,更集中合理地運用現代管理與技術,充分發揮人力與物力資源的積極效應,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
集約化有五個基本特徵,分別是質量經營、集團規模經營、效益效率經營、高科技與電子化經營以及人才經營。
其中,特徵四高科技與電子化經營,是指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計算機網路工程,儘快實現"手工"向"電子化"的轉變,實現服務手段電子化是集約化經營的突出表現。由此,科技的應用一直是影響集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當前的市政類集約化信息管理平台,多基於AI人、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多種技術。
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直接讓各種集約化平台在網路化的基礎之上實現了智能化與自動化。比如包括AI能力引擎、AI開發平台等核心能力的管理平台-AI中台,就是集約化管理的典型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組織的集約化改革與管理, 都以業務流程改革為核心,進而實現科學的集約化。
至此,我們可以從集約化概念中提煉幾個關鍵詞:管理,技術,人工智慧,雲計算、自動化、業務流程,增效降本。看到這裡,大家想到了什麼?沒錯,就是業務流程自動化(BPA),並可以進一步具體為RPA.
既然集約化是國資雲的核心驅動力之一,那為集約化提供技術支持的業務流程自動化,也將會成為國資雲的重要技術構成部分。作為當代業務流程自動化的主角,RPA自然也就首當其衝。
集約化、業務流程改革與RPA
國資雲的服務對象是國資性質的央企、國企,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政企領域。
2020年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推動政府主導的數據中心有序規劃、消除數據孤島、提升數據安全性,讓數據更有效地流通、在更多場景落地。
同時,指導意見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使用率明顯提升。公共雲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算力獲取成本顯著降低。
顯然,國資雲的推出的就是應此目標而生,目的之一便是更快速地推動政企領域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前文講過業務流程改革是集約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BPA領域RPA必然會受到重視。
政企領域不只是廣大To B廠商的重要市場,也是RPA落地的主要場景之一。目前國內多家RPA廠商,都有面向政企領域的成熟解決方案,並已擁有多個應用案例。
比如來也科技助力福田區政務服務中心打造的智能政務僱員,縮短業務流程,減少辦事群眾等待時間,降低人工操作失誤,減輕人力工作壓力,提升服務質量。來也科技RPA機器人,已成功助力蘇州市吳江法院、蘭州社保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數字化升級。
目前,RPA的政務應用場景已經有很多,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對無人化、自動化的大量需求,使得RPA在更多的政務場景落地。
國資雲對RPA行業的幾個影響
更多的卓有成效的應用案例已然證明,RPA已經成為政企領域廣大組織優化業務流程的重要工具,並且正在逐漸流行。這種趨勢下,隨著廣大組織的IaaS、SaaS等業務遷移到國資雲,基於RPA的業務流程優化方案會跟著平移,而看到用戶需求的國資雲也會在服務中增加RPA選項。
這些,都是RPA廠商的機會。
王吉偉頻道認為,國資雲對RPA行業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央企、國企遷移國資雲,國產RPA機會更多
各地國資雲要求所轄區域的國資性質企業,有序將雲上業務遷移至國資雲。國資雲主要為了幫助組織實現更好的集約化與更高的數據安全。從集約化而言所有RPA產品都有可能被採購,但從安全層面而言國產RPA可能會被優先考慮。即便是SaaS能力較強的海外RPA廠商,也有可能被拒之門外。
從目前的RPA發展趨勢來看,面向諸多企業的需求,正在成為企業級應用的RPA很有可能作為標配應用內置於國資雲。這意味著,能夠中標某地國資雲的RPA廠商,會擁有該雲所服務的所有企業,不用再如往常一樣挨個跑客戶。
當然,國資雲也不一定只採購一家RPA.鑒於客戶需求的多樣性,同時各RPA廠商擅長的領域也有不同。一些企業亦有可能將其合作多年的 RPA廠商,帶上國資雲的採購清單。更多的業務場景中,可能會有多種RPA產品共存的情況。
2、支持國產系統與信創生態的RPA優先受益
提到國資雲,不禁會想到信創雲,還有政務雲。其實三者本質相同,均基於信息安全所構建,只是落地形式、面向對象、服務場景有所不同。
信創雲,是指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背景下,以國產化的CPU、操作系統為底座的自主研發的雲平台。國資雲除了明確堅持私有雲和混合雲的路線外,還明確了企業自有機房安全性等級為等保二級,且相關信創產品也需要對應配備。所以在國資雲的建設中,會融合信創雲的相關基礎設施、技術與產品。
比如浙江國資雲平台的建設,就採用完全國產化的信創伺服器作為底層硬體設施,依託具有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的"飛天雲"底座搭建而成,成為全國首批全國產化行業雲平台。
這也意味著,支持信創生態的國產RPA將會優先受益。其中包括適配統信UOS等國產化系統,以及適配鯤鵬等國產晶元。顯然在國資雲的建設中,能夠支持信創的RPA產品將會優先被採購。
在一眾國產RPA中,來也科技是國內RPA+AI廠商中最早進行國產自主信創平台適配的廠商,其支持的信創平台也是最多最廣的。
目前,來也科技 RPA+AI 終端產品已適配飛騰+銀河麒麟、統信+海光、統信+兆芯等多個國產軟硬體平台;伺服器產品機器人管理中心UiBot Commander軟體平台已支持華為鯤鵬 CPU 加 Linux 操作系統的組合,並獲得華為技術認證證書。從終端到伺服器全面支持國產自主信創平台。
金智維RPA同樣高舉高打信創,目前已經適配國產主流基礎軟硬體和銀河麒麟、統信UOS、紅旗Linux、鴻蒙等系統,並在資料庫層面完成了與OceanBase、TiDB、達夢、Tendis的適配。
雲擴科技RPA也已支持國產化,適配國產操作系統如uos,支持達夢、人大金科等國產資料庫, 產品正在支持國產化方面持續迭代。
公開資料顯示,支持國產系統與硬體的RPA廠商,還有藝賽旗、達觀數據、容智等。
3、雲廠商、企管軟體廠商的RPA落地加速
外在表現形式上,一些央企、國企會放棄與阿里雲等第三方雲計算的合作,將雲上業務遷移至國資雲。但在建設上,國資雲大多會與擁有先進技術及經驗的雲計算廠商合作。
這樣,第三方雲計算廠商由服務某幾家國資企業,轉為服務多個國資雲,進而服務更多的企業,這實則是一個增量市場。國資雲不會搶佔公有雲市場,反而能夠促進各大雲計算廠商的先進技術在更多的央企與國企落地。
雲計算廠商作為第三方雲服務商,也會將包含RPA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輸出給國資雲。在這些方案中,雲廠商自有的RPA會被優先集成與推薦。面向尚未引入RPA的企業,他們可能會優先採用雲廠商的RPA.因此,國資雲有益於阿里雲RPA、華為雲RPA、金蝶小K等RPA搶佔市場份額。
雖然阿里雲、華為雲等廠商有自己的RPA,但需求的多樣性也決定了用戶會選擇其他RPA.比如在能源領域,一些廠商可能會傾向於來也UiBot;而在金融領域,更多廠商可能更傾向於金智維RPA.多個RPA產品服務同一家企業的情況,也將成為常態。
從服務用戶的角度而言,能夠滿足用戶所需才是王道。同時,也不可能一家服務商將所有服務做全,只有生態共贏才是最佳解決之道。雲廠商們也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它們會引入同類產品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就如華為雲應用市場很早便上架了藝賽旗RPA.
整體而言,國資雲會加速RPA在政企領域的快速落地。
後記:國產RPA當順應趨勢享受"國資雲"紅利
搞懂了國資雲對RPA的影響,後面要做的就是要順應這個趨勢,爭取借著國資雲的東風,在政企領域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相對而言,國產RPA在國資雲趨勢下已經搶佔了先機。但要將國資雲紅利最大化,王吉偉頻道認為,廠商們最好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在技術層面,需要融合更多的AI、低代碼、雲計算、流程挖掘等技術,以持續提升產品易用性與穩定性,完善端到端,提升用戶體驗,做到讓用戶體驗以後難以釋手。
在產品層面,則需要快速研發能夠適配信創系統與硬體的RPA套裝產品,支持國產化是進入國資雲採購清單的加分項。同時,能夠跨端、跨系統、跨流程的產品,對於適應更複雜的場景也非常重要,需要廠商們鍛鍊出真功夫。
在生態層面,就需要RPA廠商能夠聯手雲廠商、企管軟體廠商建立真正的共贏且靈活的生態,一方面爭取能夠出現在生態夥伴的服務供應名單中,另一方面也需要挖掘生態夥伴的互補能力形成更優異的解決方案以增加自身的中標幾率。
在市場層面,就需要RPA廠商能夠更多的通過報告、案例、活動等宣傳與擴大RPA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
首先是讓企業能夠切實體驗到RPA如何以更小的投資獲得更多的回報;其次是讓國資雲以及下轄企業能夠意識到RPA對於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讓其知道業務流程優化是企業再造的關鍵;再者還要多多宣傳"自動化優先"思維,讓它真正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管理思維,並讓"超自動化"成為企業管理的關鍵所在。
這樣,RPA就能從理論、邏輯、實戰中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要素,進而影響更多的國資雲採購並應用RPA到更多的業務場景。
文 | 王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