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0年,花30亿打捞沉船竟值3000亿,揭南海一号800年不腐之谜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久远的远洋贸易沉船,从1987年发现至今,历经30余年保护性考古挖掘才结束。

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又是如何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它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历经800余年船身和文物依然如新?

发现沉船
之所以找到这艘沉船,和英国有些关系,或者说英国的出现,提前了这艘沉船被找到的时间。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找到中国救捞总公司,拿出他们在荷兰一家图书馆内发现的史料,向中国救捞总公司提出申请。
英国公司想要在中国广东省沿海南海某海域,寻找属于东印度公司的,跑商途中意外沉没的“莱茵堡”号。

据英国方面透露,这艘“莱茵堡”号船上有白银6箱,锡锭300多吨。这货物一看妥妥的就应该是属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末源自中国的东西,只是出现在了东印度公司的船上。
如果是现在的国力和实力,英国应该是不好意思过来申请了。但在1987年,中国并没有水下考古的先例,只有打捞的经验。

如果英国公司提供的这个消息是真的,那么对于两国,特别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势必要一探究竟。
于是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由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共同执行这一任务,几十号人乘坐打捞船,带着给养踏上寻找“莱茵堡”号的征程。
时间来到1987年10月,两个多月的寻找和探索,“莱茵堡”号始终杳无踪迹,除了发现了几条现代沉船外,他们一无所获。在资金即将用尽之时,所有人几乎陷入了绝望!
中英两队领队商量了一下,决定搏最后几次,他们轮番下海执行搜索任务。

示意图
突然,仪器显示出海床表面上有一块一米见方的凸起。
这么一小块,在海底不算少见,很难让人联想到是沉船,所以英国方面选择视而不见。
但广州打捞局的总指挥却对这一块凸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派遣潜水员下潜至23-27米深的海底仔细查看。
然而,南海上下川岛海域范围内洋流涌动,带起的泥沙经常会导致视线模糊不清,更何况到了海底,能见度几乎为零。

在探照灯的帮助下,潜水员艰难的从凸起物上抠下来一块作为样本,在氧气耗尽的前一刻,回到了海面。
中英两国商量后,决定用抓斗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的点什么,要知道沉船落水后在浮力作用下,周围一般都会散落出一些沉船上的物品。
一抓斗的淤泥被抓上来堆到了打捞船上,英国方面没报希望,中国这边紧张万分的冲洗这一滩的淤泥。

网络示意图

清淤示意图
围观的人惊喜的发现,这里竟然有一条非常长的金链!还有很多完整的瓷器,这无疑说明海底应该有沉船的存在。

1987年打捞出的金链子
这让中国方面惊喜万分,随便一抓都有这么多的收获,这代表着可能下面还有更多的文物存在。按照目前来看,这些东西不可能属于“莱茵堡”号。
因为打捞过于困难,海底能见度极低,并且还有英国公司虎视眈眈。
为了保护水底文物,中方果断的阻止英国方面还想继续用抓手打捞的决定,并告知这不在签署的合同之内,这艘沉船属于中国,英国不满但也无济于事。

随后打捞船将所有抓手抓到的器物带回了广州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瓷器均来自我国龙泉、德化、景德镇、磁灶等不同窑址生产的瓷器,且历史悠久,应该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随后广东文物部门也正式宣布了广东台山上下川岛海域发现了古沉船的这一消息。
把这艘古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只是90年代开始才改名为“南海一号”

一年多后的1989年,因当时的水下考古经验和技术有限,中国邀请了日本考古单位一起合作,开始正式对这艘古沉船进行水下考古。

张威穿戴好防护和氧气设备后,来到海底触摸到了古沉船的一角。成为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的专业工作者,填补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历史空白,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起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张威 水下考古第一人
每天穿着潜水服在水下作业不仅困难,效率也十分的低。因为这一块海域台风频发,海底能见度太低,给考古人员的生命带来很大威胁!三天的花费就是20多万元。
随后日本方面借口我国技术和设备有限,提出申请联合打捞,我国当然不会同意。
南海我国领海单位内任何一艘沉船都是国家的财产,英国已经在我国南海海域打捞了不下50艘沉船并且不断在拍卖,我们再也损失不起。

可恨的是当年并没有相关法律保护,致使大量沉船中的文物被他们疯狂打捞所破坏,几乎完好的只有三分之一,剩余大部分被粗暴的抓手抓碎破坏掉了。
与日本的合作没有进行,最后我们受制于技术有限,停止了“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最主要是为了保护所有文物不受破坏。

有人好奇为什么不把这艘船整体打捞上来呢?
这就涉及到“南海一号”为何经久不腐的问题。
通过考古论证,之所以南海一号船身和船上的文物保存如此的完好,最大的原因在于船身上遍布的淤泥。

如果想整体打捞,船身加淤泥一共上千吨的重量,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都办不到。
如果把淤泥去除再打捞,船体为木质结构,稍有不慎就会全盘散架,和淤泥裹在一起的文物也会面临破坏。
两条路都走不通,只能暂时放弃!
就这样,一耽搁就是十多年,捞不上来又没法挖掘,考古队员们心里十分难受。一直想尽办法研究整体打捞计划,但都没有完善的保护方案。
为了保护这艘沉船不被破坏和盗取,广东阳江边防支队一直在这一带巡逻警戒。

阳江边防支队海上巡逻
1999年,“南海一号”的科考工作得到香港商人陈来发的支持,获得120万港币的捐助。
此举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支援大陆水下考古工作的先河,陈先生的善举为两岸合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4月,在这笔资金支持下,考古队员对南海一号沉船船体的位置,进行了精准定位。
2002年,水下考古队员历时两个多月,试探性保护挖掘“南海一号”,万万没想到的是,共4个平米的考古挖掘面积,竟能出水4000多件文物,包括铁器、铜器、古钱、陶瓷等。


这再一次证明“南海一号”具有巨大的考古价值,由于难度太大,决定停止挖掘,继续研究整体打捞出水方案

首次试探性打捞出的瓷器
打捞和挖掘
2003年因“南海一号”沉没地点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航线,故而阳江市耗资1.5亿建造“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打捞出的“南海一号”创造海洋环境,防止氧化。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南海一号”打造的海洋环境区域
进入2004年,总工吴建成带领广州打捞局的同事们共同研究怎么保护性打捞的事,突然就想到了我国桥梁建设时常使用的围堰艺术。
这个技术了不得,给“南海一号”周围建立挡板,抽干中间部分的水,清理淤泥并且需要把这个箱子在水下封底兜住古沉船再捞上来。


广州打捞局耗资6亿,建造“华天龙”号,历时两年,这艘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的我国也是亚洲第一大型起重工程船完工。

“华天龙”号打捞“南海一号”出水时的画面
2007年5月,终于实施整体打捞了,海底淤泥阻力太大,沉井无法下潜到底部,专家们用了近4000吨水泥压在沉井顶部,在这个重力之下,沉井终于顺利下沉到“南海一号”正上方。

水泥下潜压住沉箱

最终撤掉一部分水泥后,潜水员们用几天时间做好了沉井的封底工作。
古沉船在“华天龙”号的作用下,缓缓上升,经过800多年,这一沉船终于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沉井整体出水的一刻,船上的人都无比兴奋和激动。

“南海一号”出水
随后沉井包裹着“南海一号”以极快的速度被运送到博物馆中。

临时码头 运送沉箱画面
这次的打捞耗资巨大,仅打捞这一项就耗费了1.5亿元,修建临时码头耗资1400万。

2008年,博物馆对外界开放,考古发掘的脚步一刻都未曾停止,经确认南海一号史建于1216年的南宋时期,距今800多年的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船上货品琳琅满目,瓷器最多、铁器次之、用于交易的金币和铜钱也不少,铜钱来自不同朝代,最古老的铜钱,甚至可追溯到汉朝。

也进一步说明古人对文物也相当看重,考古学者们推断这些铜钱也被作为商品交易而非货币流通。

还有家禽的骸骨(鸭子、大鹅)、水果果实等等证明船上船员日常的用餐方式,还发现有机物残留,专家推测当年这艘船上也携带着大量丝绸,只是岁月太长,已经被侵蚀了。

南海一号考古现场

被清理的差不多的瓷器仓
截止到2019年,“南海一号”上共发掘出18万件文物,有精美的来自我国五大官窑的瓷器制品。

铁器
有船主夫人们佩戴的漂亮金饰,还有金、银、铜质地的器具,玉器、朱砂、水银也被发现。

龙纹镯

朱砂
这些文物的价值已经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专家根据之前国外拍卖会被拍卖的我国沉船遗物的价值推断。这些文物的价值可能已达到了3000多亿美金。
这相当于我国目前持有的三分之一的美债了,可见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

但这些文物全部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陈列架里,见证着800多年前南宋的一部分真实历史,这些历史比之3000亿美元更有价值。

博物馆内陈列

同上
因为钱可以无限创造,历史却再也回不去。
我们现在对宋朝人的生活大都来源于《清明上河图》,南宋沉船让我们更加了解宋朝时期制造业的发达和海上贸易的繁荣,是南宋繁荣的历史见证。

北宋《清明上河图》部分

南海一号“船员”的日常
专家的解惑
经过发觉研究,通过文物种类和行船路线来推断,这艘船应属于南宋某个富商,往返于丝绸之路行商,并且船上有女性,否则不足以解释只有少量女性饰品的存在。
如果是饰品交易,量应该不会小,毕竟古代跑商船速度不快,金银饰品又不占地方,能多带一些是一些。

船上的金饰
更深一步推测是,当年这艘南宋富商的船,在沉船那一刻并没有成功逃生,逃生的人会下意识的带走值钱的金银珠宝。

最右为交易用的金叶子
而且在南海一号底部下等仓上还发现了人类的骸骨,经过DNA检测并非中国人,而是外籍,这也显示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外籍水手了。
包裹于整个船身的厚厚淤泥,是让所有文物保存至今仍光洁如新的最大原因。
淤泥创造出的厌氧环境避免了这一批珍贵文物被岁月侵蚀,而且船体用松木打造,这种木材本身抗侵蚀性就很强。

南海一号模型
从1987年开始勘探,到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中国各地政府,民间捐助在“南海一号”这艘沉船上的投入接近14-15亿。
后续到博物馆后的考古工作,每一年的运营费用高达2000万!另外还有南海一号的1:1.1的仿制品造价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南海一号仿古船正面
因为“南海一号”的船身所用木材是松木,造价大约1700元/m³。

南海一号仿古船侧面
所以到2023年考古进入收尾清理工作后,有关方面算了一下总账,历时36年的考古挖掘,中国总支出金额约达30万之多。
对“南海一号”的保护性挖掘,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历史的尊重,更展现了我们越来越丰富的水下考古技术。历经36年终于结束的考古工作,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