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和我的家乡》华语现象级喜剧电影,泪点戳中每个人
原标题:《我和我的家乡》华语现象级喜剧电影,泪点戳中每个人
明天,就是国庆档期的第一天了。
在漫长的电影院封印期解开后,它的到来有了点特殊的意义,作为今年的第一个真正大档期,它有了点属于电影的节日气质。因为我们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重量级的电影人,同时聚齐在一个时间点了。
即便不考虑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很难有一部电影,能像《我和我的家乡》这样,同时聚齐华语电影中如此丰富、如此有代表性的一批喜剧创作者。
之所以说创作者,是因为故事单元的形式,让它得以同时聚集了那些最好的喜剧导演、编剧、演员。你完全可以把它视作当代华语电影的喜剧群像,也能从里面看出这些年来,喜剧电影在华语片中的发展脉络。
但你如果光用「喜剧」来定义家乡,那又有点低估它了。
这次的《我和我的家乡》,可以说深入到了某种更亲切、更有泥土感的国人共情中。而这种亲切感,一方面和家乡带给我们的血缘性相吻合,一方面,也和喜剧的那种亲民特质,构成了声息相通的共振。
从类型片发展角度历史来看,无论是中外,喜剧片都是历史悠久且具有极高国民度的一种类型片。尤其在我们的电影市场里,喜剧也总是能够满足观众对银幕的需求,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之中当之无愧的王者类型。
五个故事、九位导演,除了宁浩、徐峥、陈思诚这样我们熟悉的喜剧作者,你也同样能看到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这种联合创作多年的喜剧搭档。
他们都是非常市场化的创作者,又因为不同的创作背景,具有不同的喜剧风格,比如宁浩导演擅长的黑色幽默、徐峥的市民喜剧、陈思诚自己的唐探系列;闫非、彭大魔则因为他们的舞台剧背景,对瞬时、即刻反应类的喜剧,有更灵活的把握;邓超、俞白眉这种自导自演的创作者,有着表演创作、导演创作的一体化。
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背后,就是近20年来的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史。
开篇第一个故事《北京好人》,由总导演宁浩执导。看到片名、导演和主演葛优,大家可能立马想到了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北京你好》。
再度和葛优合作的宁浩,在这里延续了张北京的故事,你倒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因为这里的张北京,在停车场做收费员,有着做专车司机的梦,一直攒着钱,却遇上了来借钱救命的穷亲戚。选日后的职业梦还是选同乡情?是个问题。
这两个张北京,其实也就代表了某一类人,他们都是那种有点儿小聪明,甚至会利用这些小聪明的人。张北京身上的市民烟火气,他想要耍的那些小聪明,都和宁浩最擅长的黑色幽默无缝结合到了一起。
陈思诚在这个故事里依然发挥了他在侦探片中的那种「破案」精神,在抽丝剥茧之后,把悬案关键点转移到了人的身上,黄渤饰演的民间发明家,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你在看这个单元的时候,还经常会想到《走近科学》这样的民科类节目,整个故事,就像是一次在喜剧范畴内进行的类型糅合实验。
徐峥在《最后一课》中,则主打了那种带有抚慰效果的喜剧。久居海外的范教授,想回到自己年轻时支教的乡村,徐峥饰演的儿子,只能满足他的这个心愿。
但等真的回到原支教地之后,却发现它已经跟范教授记忆中的大不一样了,他想讲的那「最后一课」是否还能讲成,也就成了这个单元最大的悬念之一。而他和故人相逢的那些时刻,也就有了现实和回忆交错时候的温暖。
正因为这种和过去相逢的动容,我们也就从这个单元里看到了徐峥擅长的那种柔软,或者说,徐峥手下的那些作品,不管有多少嬉笑怒说,它的内核都是柔软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中,保护电视机天线的小男孩,为了邻居们看比赛,错过了自己小玩伴的道别。刚好,在《最后一课》里,我们同样也能看到这个小男孩韩昊霖的参演。
而对于闫非、彭大魔老搭档创作的《神笔马亮》,你们应该都会非常熟悉,因为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喜剧,因为他们的人物,都有某种执念,就像沈腾饰演的画家,本来可以出去深造,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还要想办法瞒着怀孕的妻子。
当真相终于大白,我们和故事主人公一起收获的,反而是种动容。
这个充满欢乐和感动的故事,也非常适合沈腾和马丽那种细节饱满的表演。
虽然是五个完全迥异的喜剧故事,但《我和我的家乡》却在把「家乡」变成地域锁扣的同时,也化作了某种精神层面的的纽带,把这些本来看起来不太有关系的人事,都编织在了一起。
虽然故事不同,但每个人对家乡的情感,总有着相似之处。
我们常常渴望通过别人的故事,寻觅到自己的身影,当我们从银幕中得到感动,也就因此回应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所以在国庆档期的第一天5月1日走进电影院看《我和我的家乡》,其实也就已经是一场光影中的回乡之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