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字释义-静字深意
静,形声字,从争,青声。西周时代,“静”字声符“青”本义是安静。西周班簋:“三年静东或(国)。”由本义还引申为静止、恬淡、平和。引申为平定、镇抚,后世多写作“靖”。
《说文解字》对静字的释义:
审也。从青争声。
【注释】徐锴曰:“丹青,明审也。”
说文解字注:宷也。
上林赋靓糚,张揖注曰:谓粉白黛黑也。按靓者,静字之假借。采色详宷得其宐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宷度得宐,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引伸假借之义也。安静本字当从立部之竫。
从靑,争声。
《易·坤卦》:至静而德方。
又《书·尧典》:静言庸违。传:静,谋也。
又《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又《郑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又《诗·邶风》:静女其姝。传:静,贞静也。
又《诗·大雅》:籩豆静嘉。笺:洁淸而美。《释文》:淸,如字,又才性反。淸、静皆可读去声。考《大雅》、《释文》,及《扬雄传》京师语,静字本可读去声。
《六韬》: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
静字,从青从争,静声。青,草木初生色,为明审可见者,本意作“审”解,又以争本作“引”解,为引以入己意。“静”乃详明得宜之意。其义有:安定曰静,如《庄子》中“其动若水,其静若镜”;缄默曰静,如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曰静,如《礼记》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澄清曰静,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审,明审,如白居易《座右铭》“修外以治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其自然。《论语》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是一份怡然自得,又是一种悠远的境界,可以获得智慧灵感,所得有所悟。所以古人常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思则通”,修身要心静,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