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隹」這個組成部分會在漢字當中那麼常見?-菿奣是什么字
「鶴」從鳥從「隺」,「隺」乃隹上欲出冂,高至也;「冂」這個字大有玄機,古「坰」字,遠界也,「冂」字既造,外界即造,與內部的關係大略有三,曰「由外而入,在冂之內,由冂而出」。其一、「由外而入」即為「內」字,故從入從冂,「內口」從之,同「吶」或「訥」,為說話遲鈍的樣子,故曰「口在內中」。
其二、「在冂之內」有二象,因不出必有回覆,以「一」示之,為「𠔼」,「一在冂內」,是重覆也,從冂從一,「同」從之,從𠔼從口,口覆也,「冡」亦從之,從𠔼從豕,覆也,曰「豕何事於覆之乎?」若欲出,則因其仍在冂內,而有一鶴衝天之志,故曰「高至」,高到極點乃有「鶴確榷搉」等字之造。
其三、「由冂而出」亦有二象,「由冂而出」卻將出未出如「央」,「大在冂之內」卻已出,故「央」雖外緣,卻仍著重中央,又如「市」,人滑於市,以冂垣之,故從人屮又冂,「人出冂」則為「冘」,卻為遲疑不定的「猶豫」貌,「沈枕忱邥」從之,一旦完全自冂走出,則再無冂之糾纏,如「崔」為隹屮出,故從隹從屮,不再以冂為其象,因為一旦屮出,隹乃疾飛,故有「奞」,「鳥張毛羽自奮奞也,從大隹,奮奞即奮迅」,加「寸」而為「奪」,為「手持隹,失之也」,強調者為其「脫失」,而其振動鳥翅即為「奮」,「翬也,從奞在田上」,疾飛也。
以「崔」為部位所造之字非常多,如「摧催嗺墔磪鏙璀趡漼」等字均是,大多有「隹屮出」之意,但是因其字形不足以盡字義,故加部首見意,要特別注意的是「巂」之一字,從隹,屮象其冠,並無「隹屮出」之意,從「內」則因「子巂」即「子規」也,因欲吶喊卻不能吶喊,而有欲哭無淚的感覺,故鳴聲淒厲,又名「杜鵑」或「杜宇」,「攜」從之,為一個很感人的字,應以「巂」的部位見意;這樣的字很多,如「內、尤、央、隹」均為「會意字」,「同」併峙為意,而「鶴」則為「以會意定象形」。
在人生的道路上尋尋覓覓,總會在一個特定時間,遇上了一位在那個特定時間自己以為是同等高度的人,並且將之收於囊袋之中,是之為「奪」,但其實「奪」為「手持隹,失之也」,強調者為其「脫失」,也就是在「奪」之時,已然種下了「失之」的因緣,其勢迅捷,振動鳥翅即為「奮」,「翬也,從奞在田上」,疾飛也,以其「田」為「心」,「寸」亦「心」也。至於如何逆轉「奪」,則謂之「反奪之」,請參閱「从个人或国家的角度来讲,无为而治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