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网对话智聘 CEO 方骥:人力资源智能化进行时,大模型消灭招聘信息差
本文由速途网(sootoo123)原创
作者 / 李楠
编者按:这是一个属于 AI 的时代,大模型成为了各大厂商秀出的第一块 " 肌肉 "。近日, 速途网宣布联合国内 AI 大模型前沿媒体大模型之家(ID:SootooNEV),以及速途元宇宙研究院(ID:sootooinstitute)专业分析师团队策划编写《AI 大模型产业创新价值研究报告》。在征集案例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名为 " 智聘 Coplt" 的产品,它依托自研 ZHIPIN-TLLM(Talent 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双向匹配与职场服务,致力于推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智能化迭代。为此,速途网特别专访了智聘 CEO 方骥,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了解人力资源行业到底是否需要大模型,垂直行业大模型又价值几何。
随着国内外对于人工智能以及大模型热情的持续升温,大模型对于产业的重塑价值也开始受到关注。越多越多的大模型带着产业合作伙伴一齐亮相,让外界感知到人工智能不仅仅可以是一个帮助 C 端用户提升效率的助手,同样也可以成为职场中的每个人更加轻松快速上手工作的推进器。
本月初," 智聘 Coplt 人才版 " 发布,意味着智聘向外界展示了它的第一个产品,而近期智聘 Coplt 企业版也将上线,同时智聘也宣布了其百万元种子轮融资的消息。公司新进展密集官宣,使得智聘快速走入公众的视野。
用大模型解决 " 信息差 ",智聘做了什么?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了千行百业,一时间 "AI 迎来 iPhone 时刻 " 的说法也甚嚣尘上,而国内从事人工智能的公司近几个月掀起的大模型混战,则让 AIGC 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各种大模型之间 " 打 " 得火热,纷纷喊出 " 赶超 ChatGPT" 的时间表,在通用大模型的另一端,垂直大模型也开始在公众视野开始崭露头角。
" 智聘为什么要做专注于人力资源行业的大模型?" 在采访的开始,速途网便向智聘 CEO 方骥抛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容易聊开的话题,也是一个必须要给各位读者甚至是潜在投资人说明白的问题。
在方骥看来,过往 HR 通过 " 关键词 " 寻找求职者的过程存在 " 信息差 "。具体来说,HR 与求职者之间没有达成共识,这导致求职者不清楚如何写简历,才会便于 HR 的搜索,相比 HR 首先关注的求职者所在城市,求职者则更关心如何把工作描述得很好。
利用大模型做匹配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HR 给大模型输出的不再是关键词,而是对于目标人员的描述,大模型根据语义到人才库中做匹配。这种匹配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激活大公司的人才库,甚至 HR 不够用时,智聘还可以通过机器人提供额外的服务。
" 人力资源的垂直模型要叠加人力资源的行业经验,经验是垂直模型中最大的壁垒 ",方骥强调。
再看一遍上述观点,很多人可能会发出一个疑问,难道现在的招聘平台不能或者不会通过大模型来提高匹配效率吗?方骥对此并不担心。他直言,现在的招聘平台 " 很难掉头 ",提高匹配效率会打破它们原有的商业模式。
" 当 HR 描述好需要找的人后,我们帮他找到了几百个候选人,HR 对于这些候选人再筛选一遍确定最终的若干人选,此时我们就帮他联系候选人确认面试意向,直接安排面试,而过去平均一天一两个面试者就已经算很高频率了 "。谈及匹配效率提升时,方骥打了个比方。
由于多年人力资源行业的工作经验,方骥在了解了大模型后,首先就想到了人力资源行业,原因在于这个行业的底层就是自然语言,而过去只能依靠人力来理解自然语言,如今大模型打消了原本自然语言的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方骥其实早在 2022 年 11 月就已经开始了解大模型,今年 2 月已经推出先行版测试,这也说明智聘对于大模型看得很清楚。
可以看出,智聘选择入局人力资源大模型的信心来源于团队对于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大模型在人岗匹配上带来的效率,这其中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行业的自然语言底层逻辑以及本身存在降本增效的空间,而智聘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据 36 氪企服点评发布的《人机共生下的组织变革与招聘升级—— AI+ 招聘应用指南》显示,70% 左右的 HR 关心 AI 在人才智能测评分析、智能简历筛查领域的应用,数据也印证了 HR 对于 AI 迫切需求。
跑在前面,做人力资源行业的 Midjourney
当下,提及人工智能,很多人会联想到 " 丢工作 "。甚至有分析师认为,全球预计将有 3 亿个工作岗位被生成式 AI 取代。
" 我们不希望招聘的人再去做那些重复低价值的工作,我们希望他能够做更高价值的工作 ",方骥拿 Midjourney 举例,他认为,Midjourney 并没有 " 干掉 " 设计师,而是让设计师真正专注于设计,让每个人都成为设计师,有能力的设计师不会失业。
速途网注意到,如今招聘行业试图 " 搭线 " 人工智能的企业并不少,脉脉、兼职猫、智联招聘等都在今年披露了一些 AI 相关的进展,但应用大模型提升匹配效率却鲜有耳闻。也正因如此,智聘的发展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力资源行业真正走入人工智能时代的进程。" 我们在大家未觉醒之前,先把信息差消除了,跑在前面,机会就更多一些 ",方骥说。
据悉,智聘的 ZHIPIN-TLLM 大数据模型是国内较早专为人力资源领域打造的大语言模型,由智聘内部收集的上亿人力资源垂直领域参数和人力资源行业向量数据库作为训练基础,基于已经得到认可的开源模型而开发。访谈进行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智聘在人力资源行业的竞争壁垒是什么?其他创业者是否可以轻易复制智聘 Coplt?
" 智聘的底层核心价值是大模型的应用和训练,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影响用户的是针对用户场景所做的 prompt,因此 prompt 本身就是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 ",方骥表示,尽管技术壁垒可能极易被窃取且小容量,但壁垒的效果是很大的,而智聘团队在人力资源行业 10 年的积累以及对于用户的深度理解成为了建立壁垒的基础。
方骥笑言,特别希望有很多公司 " 抄袭 " 我们的产品,这才说明我们做对了,同时被人 " 抄袭 " 也说明智聘有持续的先发优势,如果是行业头部要做类似的业务,说明我们做的事情影响到了它的生死存亡。
Midjourney 的创始人 David Holz 一直将 " 建造新的人类基础设施 " 挂在嘴边,他也希望 Midjourney 成为 " 想象力引擎 "。事实上,在与智聘 CEO 这场时长超过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Midjourney 也是方骥提到次数最多的 AI 公司。实际上,在方骥看来,智聘和 Midjourney 是同类,做的都是垂直领域某一个角色的定向优化,让小白也可以使用 AI 工具生成比较优质的产出。
" 在中国,猎头市场将近 2000 亿的规模,但真的调研过就会发现,它们的招聘费用远远没有花完,可能连一半都没有,如果智聘将它的人才供给做足,价格降低,市场就会一下被打开,这是技术革命推动的天时的到来 ",方骥解释道。
贴着商业收益做产品!智聘对未来想得很清楚
美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爱默生在《善待命运》中写到,未来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各种才能和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智慧、激情、希望、想象与理性。
目前,智聘 Coplt 人才版已经上线,通过自然传播将会有产生非常大的流量增长,而智聘 Coplt 的企业版也将为 HR 带来几倍的效率增长。对于 C 端用户量以及 B 端客户量,方骥有着很强的预期。
" 针对 C 端的大学生群体,智聘已经有多种推广计划;而对于 B 端的企业,多年人力资源行业的经验让我们拥有很多的资源,同时合作非常多的猎企不吝啬使用高效率工具,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排队等待上线 ",方骥特别提到,合伙人团队连续创业的经验,也让他们很清楚在什么时间点把钱花在哪儿。
具体来说,智聘不需要买流量投放,智聘相信只要做好了人岗匹配,产品是可以定点触达的;另一方面,AI 时代的科技公司与此前互联网 + 时代是不一样的,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据方骥介绍,目前团队没有专职设计,运营配图使用 Midjourney 来做,前端与产品绑定在一起。
" 未来的科技型公司,它不会需要太多的人 ",方骥这样判断。而 Midjourney 团队也仅仅十几个人。
在经营策略上,方骥认为,智聘的产品在未来要真正做到领先需要做这几件事。首先,智聘不会招聘大量的销售人员,而会偏向于针对大客户的服务团队;同时,智聘的产品应该有大量的线上支付场景,而不是在线下通过闭合销售报价的方式去做;还要清楚用户进来之后要用哪一款产品,流量分配情况,新付费产品到底有没有带来实际收入。
" 最好的结果就是当产品产生了直接的商业收益的时候,我们一定是贴着商业收益做产品 ",方骥谈道。
对于未来的融资计划,智聘现在已经开放了天使轮的融资,方骥也希望投资方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应用的价值,认可 " 科技改变社会 ",能够深度陪伴智聘在人力资源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No matter what kind of occupation, as long as it is worth doing, we need to work hard"。采访过后,速途网想起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的这句话。在这个大模型混战的时代,资本已经无法再给创业者 " 试错 " 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