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鸭先知 | 北方多地遭遇罕见暴雪,全球变暖也会导致极端寒潮?
请查收本周气候领域大事
中国多地遭遇强寒潮 降雪量超历史记录
11月7日开始,东北地区经历了一轮打破历史记录的风雪过程。8-9日,东北地区共有33个站点打破历史同期降水纪录。其中内蒙古通辽地区连续两天特大暴雪,积雪深度达59厘米,打破了1951年的积雪深度纪录,对当地交通造成严重影响[1]。11月6-7日,辽宁多地也遭遇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冻雨暴雪天气,沈阳已有数百座设施农业蔬菜大棚被积雪压塌[2]。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天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出现常常和冷冬联系在一起,因此今年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将会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较大[3]。
极端寒潮事件与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并不矛盾。平均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的强度也在增加。北极地区的快速增温也是引发极冷事件的原因。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会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今年年初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的严重寒潮,正是受到南下的北极涡旋影响而引发的一次极端天气事件。
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灾害应对带来巨大挑战。此前多地已发布寒潮和暴雪预警,但打破记录的降雪量仍为当地养殖户和农户带来惨重损失[4]。在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的当下,我们亟需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应急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极端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
柳叶刀报告:气候变化威胁中国民众健康[5][6]
11月8日,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发布最新年度报告《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1)》。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健康威胁正在不断增加,极端天气应正成为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必修课。报告同时强调,中国不同的省市地区也面临着自己特定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联合国报告:扩大气候融资已迫在眉睫 [7] [8]
11月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1适应差距报告:风暴前夕》,呼吁全球加大气候融资规模以适应日益加剧的气候影响。报告指出,尽管气候适应相关的措施和实施正在增加,但实际的气候适应融资依旧匮乏,预计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成本是当前公共气候适应资金流的5-10倍,而且适应资金缺口正在扩大。
200名女性在COP26期间在瓦努阿图呼吁气候正义 © Greenpeace知行难合一:
气候行动任重道远[9]咨询研究公司Kantar Public近日发布了一份包含美国、英国、法国等10国公民对于气候变化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国公民对气候危机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但尚未与相应的行动意愿相结合,很少有人愿意对生活方式做出重大改变以应对气候变化。当被问及应优先采取哪些行动时,受访者更重视已经形成习惯的、需要较少个人努力或不需要承担直接责任的措施。
绿色和平在COP26期间的行动,呼吁“停止失败” © Kristian Buus / Greenpeace书籍推荐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10]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由全球知名环境史学者约翰··R.麦克尼尔撰写。本书将全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探索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改造,将环境史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世纪环境变迁的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此项目已在北京取得临时活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