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转移支付首次超过10万亿,哪些省分配最多?
2023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首次突破10万亿。
近日,中央多个部门发布了2023年财政预算情况,根据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预算总额达到100625亿元,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6%,这也是中央给地方转移支付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
最近几年时间在我国财政整体增长的背景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一直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疫情发生的这几年时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非常大。
从2020年到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金额分别为83915亿元,83370亿元,97975亿元,100625亿元。
对应的转移支付占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25%,70.13%,73.09%,72.38%。
那在10万亿转移支付当中,哪些省分配更多?
每年每个省份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财政上交到中央,各省上交到中央的财政由中央统一支配,但这些钱也并不是完全用在中央一级,大多数都是返给地方政府。
只不过中央在返给地方政府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地方贡献的比例来返还,而是按照各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情况进行返还。
从历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经济越发达的省份返还的金额越少,相反,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获得返还的额度越大。
那在2023年10万亿转移支付当中,哪些省能够分配到的金额更多呢?
下图是2023年分省份转移支付的预算图。
从各省获得的转移支付金额来看,四川省的转移支付是最多的,2023年转移支付高达5882.53亿元。
另外河南省的转移支付也达到5095.21亿元;湖南省、湖北省的转移支付也达到4000亿以上。
而河北,云南,黑龙江,新疆,安徽,广西,贵州,山东,辽宁,江西,这几个省份的转移支付都达到3,000亿~4000亿之间。
相对来说,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转移支付则相对比较少。
其中GDP总量和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省,2023年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只有2040亿元;
GDP位居全国第二的江苏省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是2111.08亿元。
另外包括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福建这些发达省份获得的转移支付也相对比较少。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省份获得的转移支付差距是比较大的。
具体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上面,不同省份差异更大。
根据2022年各省公布的人口来推算,2023年人均转移支付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为,西藏人均转移支付达到6.24万元,青海人均转移支付2.46万元,新疆建设兵团人均转移支付2.24万元。
另外包括宁夏,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甘肃,海南,人均转移支付都达到1万元以上。
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几个GDP总量最高的省份人均转移支付都低于3500元,其中广东人均转移支付是1611.95元,浙江人均转移支付1336.93元。
看完这些数据之后,我相信很多网友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不同省份财政转移支付差距这么大呢,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首先要弄清中央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什么。
我国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且中央在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的时候,也不是随便分的,而是有科学的依据。
目前中央转移支付主要包含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选取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适当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海拔、温度、少数民族等成本差异,结合各地实际财政收支情况,采用规范的公式化方法进行分配。
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
最终转移支付的计算公式为,某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标准财政收入)×该地区转移支付系数。
而且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包含多项,主要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成品由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转移支付,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界河维护经费等等。
第二大类是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包含的类型就比较多,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公布的数据来看,专项转移支付高达110项,这些转移支付项目涵盖档案专项、监狱补助、学前教育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造、学生补助经费、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就业补助金、公立医院补助金、退耕还林补助金、农业各项补贴、水利发展基金、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等等。
也正因为财政转移支付计算的项目比较多,而且在计算的过程当中会重点考虑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当地财政收支因素等等,所以导致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相对比较多,而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则相对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