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亲生母亲是谁?-朱棣生母是谁历史吧知乎
九寺:指的就是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和大理寺。其中太常寺、光禄寺和大理寺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太常寺则是主要负责管理宗庙礼仪。
据《隋书·百官志》记载:“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主要管理祭祀、礼乐礼仪、天文术数和士大夫的穿戴,是一个独立行使权力的官署,在此后的历朝历代,它的职能大致相似。
到了明朝,据《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在朱元璋的妃子中李淑妃(约1352~1385年)生太子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及秦王(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晋王(1358年12月18日~1398年3月30日);碽妃生燕王(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周王(1361年8月9日~1425年9月2日)。以上这个记载,或许是岀自朱棣登基之后的事,毕竟有传言说过朱棣曾篡改过《明史》。在这个记载中说了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等兄弟三人,显然是与事实不符。
据史料记载: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淑妃的父亲李杰(1331~1369年),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奔了朱元璋,时年二十六岁。从中也可看出,假设李杰在25岁时生的李淑妃,那么朱标应该和李淑妃同岁,她怎么可能是朱标的生母呢?同样,秦王和晋王也是不可能。但是碽妃生燕王(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周王(1361年8月9日~1425年9月2日)的这个记载应该与事实相符,因为这和明孝陵的排位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按说是不可能有误。
明朝的沈玄华在一百七十多年后的《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写道:
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
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
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
意思是说碽妃的灵位之所以单独放在西面第一位,就是因为她是明成祖的亲生母亲,因而体现出了她的重要位置,不与别的妃嫔放在一起。
太祖朱元璋共有元配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8月9日~1382年9月17日),和妃子若干人,她们分别是:
一、皇后马秀英(1332年8月9日~1382年9月17日):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十一岁时马氏嫁于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为妻,三年后(1355年)的九月,在太平(今当涂县)商人陈迪家中生下了嫡长子太子朱标,这一年马皇后二十四岁;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被立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岁,谥号孝慈皇后。
早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滁州城缺粮,朱元璋说:“困守孤城诚非计,今欲谋所向,惟和阳(今和县)可图,然其城小而坚,可以计取,难以力胜也。”郭子兴就听取了朱元璋的建议。不久朱元璋以计占领和阳,如下图红圈内所示的和县,并由其镇守。
到了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但其军方势力大部分为朱元璋所继承。
朱元璋在和阳驻守了三个月后,粮食供应又成了问题。在和阳南边,紧靠长江的南岸是盛产稻米的地方,可惜没有船只。而此时正巧有二支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攻打和阳对面的采石矶,如上图紫圈内部分。
七月间,朱元璋的马步军登上了巢湖水军的战船,从和阳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大将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沿江诸垒,望风而降,此战朱元璋获得大量粮食,解了燃眉之急。事后元璋曾说:“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然后金陵可图也。”
到了九月,在朱元璋的建议下,郭天叙、张天佑督兵自滁州官塘绕了一半圈经同山,进攻集庆(今南京市)东城门;陈野先自板桥直抵集庆,攻南城门。自寅至午,城中坚守不出。陈野先邀郭天叙饮酒,席间把他杀了,又擒拿住张天佑,献于元军主将福寿(?~1356年),也被杀掉之。二帅俱殁,诸将遂奉朱元璋为都元帅。
也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九月,朱元璋嫡长子太子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降生,这一年也是红巾军龙凤元年,有明确记载当时皇后马秀英也在太平这个地方,并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生下了太子朱标。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朱标立为世子,跟随宋濓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并将他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标就被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了他的接班人身份。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其中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有过错,大哥朱标都从中为他们协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在诸王中威信极高。
二、孙贵妃(1343~1374年),陈州人,明太祖朱元璋宠妃。孙氏有容德,太祖闻而纳之,时年十八。敏慧端丽而娴礼法,言动皆中矩,马皇后赞其“古贤女也”。生四女,其二临安公主、怀庆公主。贵妃次女早卒,妃因此得疾。洪武七年薨,年仅三十二岁。太祖震悼,特赐谥成穆,命吴王橚主丧,服慈母三年,皇太子诸王皆朞。据敕儒臣作《孝慈录》记载,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葬褚冈。赐兄瑛田租三百石,岁供礼。后附葬孝陵。
三、李淑妃(约1352~1385年),她是广武卫指挥使李杰的女儿。洪武十七年九月,册封淑妃,摄六宫事,不久去世。
四、碽妃(约1338~?),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据说明成祖建设大报恩寺就是为了纪念其亲生母亲。由于史料匮乏,其死亡时间不得而知,后来碽妃归葬朱元璋明孝陵。朱棣兄弟排行四,前面除太子朱标外还有二哥秦王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三哥晋王朱棡(1358年12月18日~1398年3月30日)和五弟吴王后改周王的朱橚(1361年8月9日~1425年9月2日)。
高丽人权近曾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第一次出使大明朝,他将路上所见所闻均记载于《阳村先生文集/奉使录》中。途中当路过燕王封地北平时,正是这年的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又称中元节,是一个包括所有人上坟的日子,他们去觐见燕王朱棣,被告知今天是先大后忌,所以不受礼。于是他在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日才见到了燕王朱棣。说的就是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朱棣为生母祭祀,但并不能说明就是他生母去世的日期,主要还得考虑到鬼节的因素。当然这个时间节点是可以重合的,存在碽妃就是在鬼节这一天去世的可能。
到了七月十八日,权近去辞别燕王朱棣,正好碰到燕王和三个王子去佛寺烧香,因为这一天是先太后明忌。也就是说这一年七日十八日正好是生前马皇后的生日。
明忌就是逝者的生日,而马皇后的生日正是七月十八日,此先太后必然就是马皇后。因为马皇后的祭祀是需要所有人都要参加的。
这一年,明成祖朱棣先是在七月十五日祭奠了自己的生母碽妃,三天后又带着三个儿子明忌了马皇后。朱棣显然是四天之内祭奠了两位母亲,而且应该在不同的地方,因为有一个月内不祭祀二次的习俗。
等到了第二年的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曾到北京拜见了燕王朱棣,后来权氏著《奉使录》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写到了成祖生母的忌日是七月十五日这件事,而马皇后的忌日却是八月初十,以此论断,朱棣的母亲显然不是马皇后。而且碽妃去世时应该年龄不到50岁,从遗传学这个角度来看,朱棣这一支,男先祖是高寿的朱元璋,女先祖是碽妃,寿命不长。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这一支系普遍寿命不长的一个因素,显然是在寿数上没有遗传朱元璋,而且遗传了碽妃的短寿。
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决定位置的,据《三垣笔记》记载:明末大儒钱谦益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过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所说,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地位之重要。
另外朱元璋的妃子还有充妃、达定妃、郭宁妃、郭惠妃、胡顺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赵贵妃、李贤妃、刘惠妃、葛丽妃等,还有肃王楧母郜无名号、赵王杞、安王楹、皇子楠皆未详细记载生母的信息。从四子燕王朱棣的岀生年龄来看,已经不可能是碽妃之后娶进来的妃子所生,因为那将要更晚。
下面将太祖朱元璋前五子放在一起来看一下:
长子:太子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次子:秦王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
三子:晋王朱棡(1358年12月18日~1398年3月30日)
四子:燕王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五子:周王朱橚(1361年8月9日~1425年9月2日)
综合来看,它有个规律,那就是老大比老二大一岁,老二比老三大二岁。而且出生时间都是在朱元璋起步阶段,此时朱元璋势力一般,距离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展开的鄱阳湖之战还有很多年。此时朱元璋只有一个妻子,那就是皇后马秀英(1332年8月9日~1382年9月17日),此阶段马秀英在24岁时生下长子太子朱标,25岁时生下了次子秦王朱樉,27岁时生下了三子晋王朱棡。
再来看一下三子和四子的年龄差距,也相差二岁,四子比五子又大了一岁。
在来看一下朱元璋的第二任妻子,那就是孙贵妃(1343~1374年),是朱元璋在1360年娶到家的,并给他生了四女儿。进门的当年皇后马秀英生的第三子晋王朱棡都已经三岁了。
至此已经很明确了,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这三兄弟毫无悬念的是马皇后的儿子。
也就在晋王朱棡岀生后不久,1359年朱元璋又连续娶了广武卫指挥使李杰(1331~1368年)的女儿李淑妃(约1348~1385年)和碽妃(约1338~?)两位妃子。其中,虽然李淑妃在马皇后去世后曾掌管过后宫。但不久就去世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有儿子。
1360年的五月,岀身低微的碽妃(约1338~?)在约23岁时生下了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这一年距离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还有三年的时间。在碽妃约24岁时又给朱元璋生了第五子周王朱橚。这就和《南京太常寺志》相吻合了,是与事实相符的。
那么为什么正史要将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这三兄弟的母亲由马皇后篡改为李淑妃呢?其实这就牵扯到了皇位继承人合法性的因素。站在明成祖朱棣的角度来看,合法的继承顺序依次为嫡长子朱标、嫡长孙朱允文、嫡次子秦王朱樉、嫡三子晋王朱棡、庶四子燕王朱棣、庶五子周王朱橚······这么一个顺序来继承皇位的。
在燕王朱棣继位前,排在他前面虽然嫡长子朱标以死、嫡长孙朱允文失踪没机会了外,再临到的也应该是嫡次子秦王朱樉、嫡三子晋王朱棡这两位。没办法,朱棣为了自己继承的合法性,只能篡改前面这两位哥哥的岀身了,只有将其改为庶出,自己才能名正言顺。也就出现了经过篡改的《南京太常寺志》,明明是马皇后亲生的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最后却变成了是李淑妃生的,而且还将太子朱标也定性为李淑妃所生,这就是明成祖朱棣篡改《明史》的真正证据。
综上所述,最后只剩下了碽妃所生的可能,虽然她没有留下具体的生卒年,但是从《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和明孝陵里排位的摆放来看,就足以能够证明朱棣就是碽妃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