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马皇后亲生的吗?-朱棣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吗
是的,而且不应该有任何争议,理由如下。
一、首先假设马皇后不是朱棣亲妈,那我们就得试着帮朱棣找个妈,然后再反推回去看看成不成立。
目前有大概三种说法
1.朱棣生母为李淑妃
李淑妃,广武卫指挥李杰长女,生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淑妃之父李杰于至正十六年(1356)投奔朱元璋,是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应天,我猜测李杰应该是在平定集庆之后才举家来投奔的朱元璋,并在朱手下任职。李杰墓碑上刻写:公讳杰,字茂实,世居寿州霍丘县之寿安乡。丙申渡江来属,上悦,使隶大将军麾下。洪武元年,诏大将军入中原,…公奋然先驱,与贼接战,而贼众大合,援不及继,公遂死焉。时冬十有二月乙亥也,享年三十有八。洪武二年八月庚午,葬于京城南聚宝山之阳。…女一人,今为皇淑妃。—《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
上文可以捋清楚李杰的基本生卒,李杰生于1330年,在1356年朱元璋攻破南京后投奔,在1368年跟随徐达北伐的时候阵亡。那么如果朱棣是李淑妃所生,就意味着李淑妃在8岁时产下朱棣,而李杰在投奔朱元璋仅仅4年后就以30岁的年龄当上了外公。这种说法逻辑不通且严重违背人伦,且不符合人体发育构造,哪一方面都说不通,所以李淑妃说是漏洞百出的。
2.朱棣生母为碽妃
在嘉靖十六年进士黄佐所撰的《革除遗事》中,首次否认朱棣为马皇后之子,即:懿文、秦、晋、周王为高皇后生,而太宗为达妃子。
这里太宗就是朱棣被嘉靖改为成祖之前的庙号,《革除遗事》记录的是建文朝史事,作者对于建文君臣怀有极大的同情,对朱棣明显则有极大的仇恨。称朱棣之母为鞑靼人,显然指朱棣也算半个鞑靼人。在明代中后期,关于朱棣之母为蒙古人的传说已经流传甚广,渐渐地这位鞑靼妃子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慢慢地还有了封号:碽妃。
据明末李清和钱谦益从《南京太常寺志》中获取的信息来看,懿文太子,秦王,晋王和燕王都非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而燕王生母为碽妃。
我觉得最有趣的事在这里,《明史》和《明实录》中都记载了马皇后有五个儿子,现在太子和秦晋燕王都有新的归宿了,只有周王朱橚没有下落,难道写书的人突然忘了这么个人?还是说压根就没这本书?《南京太常寺志》有很多问题,首先这本书的内容和其他史料根本对不上,其次声称看过这本书的人很少,这本书以“南京太常寺”为名头,也不至于只有几个人看过吧,更不存在失传的可能。我在此处提一种猜想,如果这本《南京太常寺志》真正存在过,会不会像起名为《蒋家秘事,尘封一百年的真相》这类书?李清和钱谦益仅凭孝陵享殿内的牌位摆放来对照书本的真伪,就相当于拿着一本时间作者都难以考证的野史杂谈,去一个旅游景点里面找到了契合之处,然后回家就写了本新书,嚷嚷着自己有了颠覆正史的大发现?这简直就是忽悠人。
记载过碽妃生平的不止李清和钱谦益,还有清朝的蒙古人萨冈彻辰的《蒙古源流》,文中讲到:“先是蒙古托衮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年二十五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葛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师之女,名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
大概意思就是朱葛诺延(朱元璋)二十五岁打下了元大都,当了皇帝,这就是大明的洪武皇帝。元顺帝他的三老婆,也就是太师女儿格勒德哈屯怀孕七个月,朱元璋把这女人留下来了,又过了三个月生了个男孩,这就是朱棣。
而了解过明朝历史的朋友们会发现,《蒙古源流》中描述朱棣出生这段话,几乎每个字都有错误。
1.朱元璋25岁才刚加入红巾军,距离打下打下元大都还有15年的时间,而这十五年朱元璋一直在江南。
2.朱元璋是先在南京称帝再北伐的,而不是攻下大都才称帝。
3.北伐军还没到大都时,元顺帝已经举家北狩了,不可能让有身孕的妻子被俘获。而且要知道朱元璋最不缺的就是儿子,即使朱元璋俘获了这位元朝遗妃,难道会帮顺帝把儿子养大,然后再分封回元朝旧都燕京?朱元璋分藩的本意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燕京外可征讨御敌、内可守国平叛,而北元丢掉大都之后也永远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足以见得燕京战略位置重要。而在北方战事尚未稳定的情况下,燕京的关键程度更是超过西安和太原,所以说朱棣是蒙汉混血或纯蒙古血统完全是蒙古人意淫而已。而《蒙古源流》这本书,正是清初的蒙古人怀念曾经伟大的黄金家族时代所作。这本书里面充斥着大量神话故事,奇闻异事,民间传闻,本来就只是是蒙古人内部娱乐的书籍,却有人以这类书来取代明朝正史、来质疑朱棣的真实身份,我认为是极其荒谬的。
而朱棣有蒙古血统这一传说到底是还是由蒙古各部传入明朝,还是通过嘉靖朝的江南文人著作传入蒙古,已经不可考。但总归来说,这类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本就是饭后闲谈,况且嘉靖年间文学发展迅速,朱棣的故事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文人墨客或参杂些自己的看法,或跟随些大众的口味,对前代历史增添些不一样的“秘闻”,其实作为一个乐子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别说当时,换做现在的人看到诸如“建文帝之谜”、“光绪之死”这样的题目也会忍不住一览究竟。但最根本问题出在有人把这些话题拿来淘洗篡改,旁加伪证,再附以官方标题,试图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后人,试图用卑劣的手段让历史蒙尘,这才是我反对的。
保存草稿的时候鬼使神差就发出来了,最近事情有点多,内容还没写完,后续会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