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利益相关者管理真的能让项目少走弯路?这些关键问题得搞明白
很多人在做项目或者推进工作时,总觉得 “吃力不讨好”—— 要么忽略了某些人的意见导致后期被反对,要么没分清重点精力用错了地方。其实这很可能是没做好 “利益相关者管理”,但到底啥是利益相关者管理?为啥要做?具体该咋操作?今天咱们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把这些事儿说清楚。
简单说,利益相关者管理就是搞清楚哪些人或群体和你的项目、工作有关系,他们各自关心啥、能起到啥作用,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沟通、协调,让大家尽量达成共识,一起把事儿做成。比如你要在小区里建一个健身区,住户、物业、居委会、施工队这些都是利益相关者,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的需求,别让住户觉得吵,也别让物业觉得麻烦。
一、基础认知:先搞懂 “利益相关者” 到底是谁
1. 哪些人算 “利益相关者”?是不是只有客户和领导啊?
当然不是!除了客户和领导,只要是能影响你工作,或者被你工作影响的人、群体、组织,都算。比如你做一个产品,团队里的开发、设计、测试是利益相关者;产品卖出去后,用户是利益相关者;要是涉及原材料采购,供应商也是利益相关者,甚至连周边社区居民都可能算 —— 比如工厂项目可能会影响居民生活环境。
2. 为啥要专门做利益相关者管理?随便应付不行吗?
还真不行!不做管理的话,很容易出 “大岔子”。比如你推进一个项目,没提前跟关键部门沟通,等项目快落地了,人家说 “这个不符合我们的规定,不能过”,项目直接卡住;或者没考虑用户需求,产品做出来没人用,前期投入全白费。反过来,做好管理能帮你争取支持 —— 比如领导觉得你的方案考虑周全,愿意批预算;还能提前解决矛盾 —— 比如居民担心项目有污染,你提前解释清楚措施,就不会有人反对了,项目推进也能顺顺利利。
二、实操第一步:怎么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
3. 找利益相关者的时候,很容易漏掉几个,有啥靠谱的方法吗?
可以试试 “分类法”,把可能的群体一个个列出来,就不容易漏了。比如先分 “内部” 和 “外部”:内部包括公司领导、自己团队、其他部门(比如财务、法务);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部门(比如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甚至还有媒体、社区居民。另外,还可以想 “谁会受影响”“谁能影响项目”—— 比如项目要用到新技术,那技术顾问就是能影响项目的人;项目会产生垃圾,那环卫部门就是受影响的人,这样一个个捋,就能找全了。
4. 找出来之后,要不要给他们做个记录?记点啥比较好?
必须要记!不然时间一长就忘了谁是谁、谁关心啥了。可以做个 “利益相关者清单”,里面至少记这几样:名字 / 群体名称(比如 “小区 3 号楼居民”“XX 供应商”)、他们和项目的关系(比如 “提供原材料”“项目直接影响生活”)、联系方式(电话、微信、邮箱)、他们可能关心的事儿(比如供应商关心回款速度,居民关心噪音问题),还有他们目前对项目的态度(是支持、反对,还是没表态)。这样后面沟通的时候,拿着清单一目了然。
三、核心环节:怎么给利益相关者分优先级?
5. 利益相关者太多了,精力有限,不能一个个都重点关注,该怎么分优先级啊?
可以用 “影响力 – 利益矩阵” 这个工具,特别好用!简单说就是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一个四象限里:横坐标是 “对项目的影响力”(高或低),纵坐标是 “从项目中获得的利益 / 受影响程度”(高或低)。第一象限是 “高影响力 + 高利益”,比如项目领导、核心客户,这些是 “关键人物”,必须重点关注,经常沟通;第二象限是 “低影响力 + 高利益”,比如普通用户,他们虽然影响不了项目方向,但项目好坏和他们关系大,得定期反馈信息,让他们满意;第三象限是 “低影响力 + 低利益”,比如偶尔合作的小机构,不用花太多精力,偶尔发个通知就行;第四象限是 “高影响力 + 低利益”,比如政府监管部门,他们可能不直接从项目获益,但能一句话否决项目,所以要保持尊重,按规定汇报,别让他们挑出问题。
6. 分完优先级之后,是不是就只管好 “关键人物”,其他的不管了?
可别这么绝对!“非关键” 不代表 “不用管”,只是投入的精力不一样。比如第三象限的小机构,虽然不用经常沟通,但要是完全不管,万一他们某天觉得项目影响到自己了,突然跳出来反对,也会给项目添麻烦;再比如第四象限的监管部门,就算他们不怎么关注项目,你也得按时提交报告,不然违反规定就麻烦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重点盯紧 “关键人物”,对其他群体也要 “适度关注”—— 比如定期发个项目进展通知,有问题及时回应,这样才能让所有人都 “不添乱、多帮忙”。
四、关键动作:怎么和利益相关者沟通?
7. 和不同优先级的利益相关者沟通,方式能一样吗?比如对领导和对普通用户,该咋调整?
肯定不一样!得 “看人下菜碟”。对 “高影响力 + 高利益” 的领导,沟通要简洁、抓重点 —— 比如汇报项目进度,直接说 “目前完成了 XX,遇到了 XX 问题,需要您批 XX 资源”,别扯太多没用的;对普通用户,要更接地气,比如介绍产品,别说 “我们的产品采用了 XX 技术”,而是说 “用这个产品,你每天能省半小时”,让他们一听就懂;对供应商,要明确需求和时间,比如 “这个原材料下周三之前必须送到,质量要符合 XX 标准”,别含糊不清,避免后期出问题。
8. 要是遇到利益相关者反对项目,该咋办?直接反驳吗?
千万别直接反驳!那样只会让对方更反感。正确的做法是先 “倾听”,搞清楚他们为啥反对。比如居民反对建工厂,可能是担心污染,你先问 “您是不是担心工厂会影响家里的空气质量呀?”,让对方觉得你理解他;然后再 “解释”,比如 “我们会装废气处理设备,每天都会检测空气质量,数据会公开,保证不会影响大家生活”;最后再 “找解决方案”,比如 “要是您不放心,我们可以邀请居民代表去参观设备,或者定期参加我们的进度会”。大多数时候,反对是因为有顾虑,把顾虑打消了,对方很可能就会从反对变成支持,至少不会再阻拦。
9. 沟通频率怎么定?是越频繁越好吗?
不是越频繁越好,得看情况。对关键人物,比如领导或核心客户,可能需要每周沟通一次,汇报进度、同步问题;对普通用户,可能一个月发一次问卷或公告,了解他们的需求就行;对不怎么关键的群体,比如小供应商,可能项目有需要的时候再沟通,比如要下单了、要回款了,平时不用联系。要是沟通太频繁,比如天天给用户发消息,人家会觉得烦;要是沟通太少,比如几个月不给领导汇报,领导会觉得你项目没进展,反而会担心。
五、避坑指南:常见的错误别踩
10. 做利益相关者管理时,大家最容易犯啥错?能提前避避坑吗?
最常见的错有三个,一定要注意。第一个是 “只关注眼前的,忽略长远的”,比如只盯着现在的客户,忘了潜在客户,等项目后期想拓展市场,发现潜在客户已经被竞争对手抢走了;第二个是 “沟通只说自己想说的,不说对方想听的”,比如跟用户沟通,一直说 “我们的项目多好多好”,却不问用户 “你有啥需求”,结果沟通了半天,对方还是不买账;第三个是 “一成不变”,比如一开始定了沟通方式,后面不管情况变没变,还按老方式来,比如对方本来支持项目,后来因为某个问题不满意了,你还像以前一样只报喜不报忧,人家肯定会更生气。所以要定期回头看看,根据情况调整管理方式。
11. 要是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矛盾,比如客户想要快速上线,开发团队觉得时间不够,该怎么协调?
这种情况很常见,核心是 “找到平衡点”,别偏袒任何一方。首先得把双方的需求和难处都搞清楚:客户为啥要快速上线?是有市场窗口期,晚了就没机会了?开发团队为啥觉得时间不够?是技术难度大,还是人手不够?然后把双方叫到一起,让他们直接沟通 —— 比如让客户知道 “要是强行快速上线,可能会有 bug,影响用户体验”,让开发团队知道 “要是晚上线,客户可能会损失 XX 订单”,让双方都理解对方的难处。最后一起找解决方案,比如客户能不能放宽几天时间,开发团队能不能加派人手,或者先上线核心功能,后续再补其他功能,这样双方都能接受,矛盾也就解决了。
六、收尾:管理效果怎么看?
12. 怎么判断利益相关者管理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啥简单的标准?
有两个简单的标准可以参考。第一个是 “项目推进是否顺利”:要是项目没遇到突然的反对、没被关键部门卡住、没因为需求没考虑到而返工,那说明管理做得不错;第二个是 “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比如领导对你的工作满意,愿意继续支持;客户觉得你考虑周全,愿意长期合作;用户觉得产品符合需求,愿意推荐给别人,这些都是好的信号。反过来,要是经常有人投诉、项目频繁出问题,那大概率是管理没做到位,得回头看看是哪里漏了。
13. 要是发现管理没做好,比如漏掉了一个关键利益相关者,该怎么补救?
别慌,先赶紧联系对方,主动承认自己的疏忽 —— 比如 “不好意思,之前推进项目的时候没及时跟您沟通,这是我们的问题”,态度要诚恳,别找借口;然后赶紧补做 “功课”,了解对方的需求、对项目的看法,比如 “您觉得这个项目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最后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方案,比如对方担心项目影响自己的工作,那你就修改流程,尽量减少影响。只要补救及时、态度好,大多数人不会一直揪着不放,还能把对方拉到支持项目的阵营里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做好利益相关者管理真的能让项目少走弯路?这些关键问题得搞明白 https://www.w10.cn/suitan/8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