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87页

木兰辞-《木兰辞》古诗全文

2024-04-01 13:34:40TONY63
自从晋朝南移以后,北方的文学活动就很少了。但是民间文学中仍然有不少好作品,像有名的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木兰辞》。这首长诗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姓花。她上有年老的...

解读|朱熹精神品格的价值意蕴-朱熹的精神追求

2024-04-01 13:31:16TONY110
解读|朱熹精神品格的价值意蕴-朱熹的精神追求
原标题:解读|朱熹精神品格的价值意蕴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朱熹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宋代著名理学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对朱熹的精神品格的研究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赓续中华文脉,充分激...

朱熹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昨夜扁舟雨一衰

2024-04-01 13:27:53TONY30
朱熹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昨夜扁舟雨一衰
原标题:朱熹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水口行舟二首 朱熹〔宋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译文...

一句话打破朱熹认知,大儒朱熹的“博士导师”究竟是谁?-儒学家朱熹

2024-04-01 13:24:31TONY32
一句话打破朱熹认知,大儒朱熹的“博士导师”究竟是谁?-儒学家朱熹
原标题:一句话打破朱熹认知,大儒朱熹的“博士导师”究竟是谁? 绍兴二十三年,24岁的朱熹接到一纸任命,出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 赴任途中,朱熹特地绕道南剑州郊外的樟林村,拜访父亲朱松的生前好友李侗。 此时正醉心于佛老之道的朱熹,很想在李侗面前展示一番关于禅学...

朱熹:能耐烦者终不凡-曾国藩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2024-04-01 13:21:07TONY131
朱熹:能耐烦者终不凡-曾国藩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原标题:朱熹:能耐烦者终不凡 宋人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讲:“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他告诫弟子,凡事须得耐烦去做,如果害怕麻烦、逃避麻烦,就注定做不成。无独有偶,明代耿定向也把耐烦视为成就善政美德的重要原因,他在《耐烦说》中写道:“而耐烦者,众善之所由...

朱熹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精于思考-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是什么读书方法

2024-04-01 13:17:43TONY97
朱熹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精于思考-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是什么读书方法
原标题:朱熹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精于思考 朱熹读书除了强调“用心”和“熟读成诵”外,还倡导“循序而精致”和“学原于思”。“循序而精致”即是循序渐进;“学原于思”即是精于思考。 先谈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循序渐进,由粗至精是读书人...

朱熹:争议不断的一代宗师-朱熹简介及代表作品是什么

2024-04-01 13:14:18TONY36
原标题:朱熹:争议不断的一代宗师 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 他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教育界的巨人。朱熹的理学思想极受官方推崇,贯穿元、明、清三代,将沉寂千年的儒学重新推上巅峰。 他还致力于建设书院教育,其中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朱熹黑历史的真相揭秘-朱熹很坏

2024-04-01 13:10:54TONY33
原标题:朱熹黑历史的真相揭秘 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的五月份,理学家朱熹以浙东常平使的身份来到了台州。他的到来给这个城市带来了紧张的气氛,因为他要追查一起涉及知府唐仲友的丑闻。唐仲友,这位台州的统治者,被指控与一名女子严蕊有不正当关系。然而,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 朱熹的...

朱熹:德勇兼备的救援-朱熹对明明德的理解

2024-04-01 13:07:33TONY48
朱熹:德勇兼备的救援-朱熹对明明德的理解
朱熹,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智慧。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学术成就外,他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人物轶事。以下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朱熹人物轶事。 朱熹 据传,在朱熹年轻时期,他曾经遭遇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那是在朱熹刚刚考取进...

批判与反思: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解构-怎么评价朱熹的学说思想呢

2024-04-01 13:04:08TONY111
批判与反思: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解构-怎么评价朱熹的学说思想呢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和文化。然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因其过于正统和教条主义而备受争议。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行解构,探究其中的问题和限制。 首先,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理性认识。这一思想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