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编导统考影视作品分析真题答案(网上流传的答案错了一半,哦在此提供另一个版本)-2021河南省编导统考卷子
2021年河南省编导统考影视作品分析是《秦怡的艺术人生》
看片两遍,回答问题,片源也奉上:
《人物·故事》 20191212 人民艺术家·秦怡
(注:考试时的视频没有主持人的串场讲解)
问题是这样的:
纪录片《秦怡的艺术人生》
1、 本片展现了秦怡的哪些电影作品?(15分)
2、 本片出现的资料镜头有哪些作用,举例说明。(20分)
3、 结尾段落在声音和画面上如何呈现,有何寓意?(20分)
4、 哪些情节体现她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25分)
网上流传的答案是这样的:
一.本片展现了秦怡的哪些电影作品?(15分)
答;本片共展现了秦怡的以下几部电影作品。
1.1956年参演电影《铁道游击队》饰演芳林嫂
2. 1957年参演电影《女篮5号》饰演林洁
3. 1959年参演电影《青春之歌》饰演林红
4.秦怡与金焰主演影片《失去的爱情》
5.电影《青海湖畔》中担任女一号编剧和制作人
本片总共出现秦怡的五部电影作品,分别从配角到主角再到电影的创作者,依次展现了艺术家秦怡的演艺之路和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二.本片出现的资料镜头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20分)
答:本片中资料镜头分别有以下作用;
①配合解说,使表述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影片中有秦怡参演的电影的影视资料,对秦怡少年儿童时期的照片展示,上海在被日军占领时的资料镜头,秦怡照顾儿子的资料镜头等。
②推动叙事,推动影片的叙事发展,使情节中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完整。在日军被占领时秦恰的影像资料和秦怡结婚生子的资料镜头,,秦恰通过绘画让儿子内心平静,照顾儿子的资料镜头。
③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秦恰在制作电影《青海湖畔》的资料和秦怡照顾儿子并热情参演电影的资料。
④还原时代环境,增加影片的真实性,使入物经历更加真实可信。影片用了日本轰炸上海的影像资料,秦恰拍摄《青海湖畔》的影像资料和秦怡参演过的电影影视资料,以及她照顾儿子的视频录像。
⑤塑造人物形象,对秦怡每个人生阶段的照片与影像的展示,使观众对秦怕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了清晰完善的了解。
三.结尾段落在声音和画面上是怎样体现的?有什么寓意?(20分)
答:影片的结尾段落内容讲述的是2014年电影《青海湖畔》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开拍,秦恰以90岁高龄首次担任编剧,并且饰演女一号,影片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记录与阐述:
声音方面:
①音乐上采用了藏族女高音和哼唱,体现影片中的拍摄背景和地域特色,烘托情绪与节奏。结尾处采用的是缓慢的钢琴声,音符缓慢低沉,为影片主题总结做了完美铺垫。
②人声上采用解说,配合影像交代说明推动叙事,揭示深化主旨。
③音响上采用的是片场拍摄时的暴风雪环境音,直观展示影片拍摄环境,使观众如临其境。
画面方面:
①《青海湖畔》拍摄现场的展示,介绍影片的拍摄过程。
②秦恰在拍摄现场的影像记录,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工作状态。
③使用了闪白过渡影片空间,增强影片节奏感。
④影片《青海湖畔》字母使用,突出电影主题的同时也突出了纪录片的主旨
寓意:
影片用秦怡首次担当编剧和制作人的影片《青海湖畔》的拍摄过程作为影片结尾,特别是临近结尾片段,解说词饱含深与的总结,和风雪交加的画面,寓意着艺术家秦恰充满艰辛和苦难的一生,深化了影片主旨。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坎坷在遭受到命运的打击和不可扭转的际遇, 对待苦难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厚度和意义。苦难与不幸从来都没能让秦怡变得消沉,相反她却更加从容淡定、光彩动人。在苦难来临时,我们也应该用热情积极应对,踏过满路荆棘,终会迎来满目春光和鲜花灿烂。
4.哪些情节体现了秦怡对生活的和工作的热爱?(25分)
答:
1.读初二的儿子诊断出精神分裂症,且儿子已不认得母亲,秦怡发誓要让儿子回归正常,银幕上,秦怡要饰演大小各种角色,而在家庭中要做儿子的精神支柱,给儿子注射药物、喂药等,一年四季,从不疏忽。
2.儿子年过五十后注意力越来越差,正当秦恰一筹莫展时,儿子对画画很认真,秦恰请来了美术老师,自己当陪读,经常带儿子到公园画画。
3.儿子59岁时因病去世, 85岁的秦恰仍然生活在旧居,经常拿儿子的画看看,把这些画整理出来,并且编辑成册。
4.无论话剧还是电影,即使一句台词或者一两个镜头,秦怡也会情绪饱满,一丝不苟;
5.虽然亲人们都不在了,她仍然与人为善做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电影事业中;
近百岁时,自己担当编剧和制作人,坐着轮椅抵达青海,在海拔3千多米的高原拍摄电影《音海湖畔》,困时就睡在片场,笑称自己是90后。
以上这些情节均反应了秦怡对于生活的坚定、热爱、充满希望。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谨,对于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执着、坚定、勇于奉献。
我要说的是,以上答案在多个公众号,在好多网页上来回复制转载。
首先在这里要谢谢这位提供答案的老师、机构,毕竟考试结束后,这个版本的答案流传最广,大家总算有一个可以对照的东西了。
但是仔细观看后发现,第一、第四题答案还可以,这是考察影片内容层面的,第二题、和第三题考察表现手法,回答的就有问题了。
第二题,问资料镜头在影片中的作用,并举例,首先资料镜头是什么?
下面用我在知乎上回答的内容安利一下。
资料镜头从字面意思上说有两层。
一种是收集的资料拍成的镜头。包括图片、档案、绘画等等拍成的画面。
一种是已经拍摄好,再拿用的镜头。内容大致有:(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拍摄记录(文献);(二)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如雪崩、火山喷发、核爆炸、火箭上天等;(三)具有四季特色的景物;(四)常见的景物,如日出、日落、云霞、大海;(五)其他有关可供作资料选用的镜头。(来自百度百科),从这样一个定义来看,资料镜头和影视资料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
资料镜头一般是按第二种说法理解。
按照这样的理解影片中资料镜头有:
1、开头的三个电影片段(《铁道游击队》、《女篮五号》、《青春之歌》)@
2、上海被日寇占领的画面@
3、秦怡为儿子打针
4、秦怡辅导儿子画画
5、对金捷的采访
6、2007年在医院秦怡陪伴儿子的最后时光@
7、《青海湖畔》片场
8、《青海湖畔》电影片段
一共就这些资料镜头,上面内容加“@”的是画面本身已经标注了“资料”二字,其它没有标注,但也属于资料镜头。像网上流传的答案中把秦怡儿时的照片也算作资料镜头了,显然是混淆了资料镜头的两种含义,“照片镜头”,不是已经拍摄好,再拿用的镜头,显然是后来拍摄的,不应算作资料镜头。
第三题,网上流传答案,没有搞清楚“结尾段落”指的是哪里,认为结尾段落在介绍秦怡拍《青海湖畔》这样一个大段落,显然如果从大的层面,此处算是最后一个段落,但从整体观照,这一个大的段落场景又多,内容又多,怎么从画面和声音来答呢?
那么“结尾段落”在哪儿呢?怎么判断呢?
别着急,听我慢慢讲。
现在河南省编导统考考察的人物类纪录片,70%的信息来源于声音,解说词提供70%中的大部分信息,一般介绍人物,先是一个人物最耀眼的中心事件,然后再介绍人物经历,最后是对人物的总结,也有自然结尾的,没有总结,但这是少数,大部分在影片最后有解说词对人物的总结、升华,那么总结部分就是影片的结尾部分。
这样来看,本片结尾部分在哪里呢?就在解说词说:“年近百岁的秦怡对生活和事业依然充满热情,独自一人时,秦怡也曾有过这样的追问,……”一直到最后。
这才是真正的结尾部分,画面是《青海湖畔》的片场,声音是解说词和音乐。
具体答案看我下面奉上的答案版本。
一、
答:本片共展现了秦怡的以下几部电影作品:
(1)1956年参演电影《铁道游击队》饰演芳林嫂
(2)1957年参演电影《女篮5号》饰演林洁
(3) 1959年参演电影《青春之歌》饰演林红
(4)秦怡与金焰主演影片《失去的爱情》
(5)电影《青海湖畔》中担任女一号编剧和制作人
二、
答:资料镜头在影片中的作用:
(1)丰富影像内容,让观众对过去的人和事有直观的认识。比如:秦怡出演的电影、日军轰炸上海的影视资料片段、金焰及金捷的生前资料等。
(2)配合解说,和声音形成互动,对声音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比如:解说词说到秦怡出版的自传《跑龙套》里说:什么角色都演,即便是一个小角色也要情绪饱满、一丝不苟地演,后面紧接的画面是秦怡在电影《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女篮五号》里饰演角色的片段。
(3)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可信性,增强影像的代入感。比如:看到秦怡满头白发,为躺在床上人到中年的儿子打胰岛素,观众立刻就能体会到秦怡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4)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比如:在《青海湖畔》拍摄现场,年近百岁的秦怡,担任编剧、主演,坐着轮椅,在众人搀扶下进行表演,表现了她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在《青海湖畔》电影片段中,她从雪山上滚落,很像她一生所遭遇的坎坷,但是她没有退缩和消沉,依然坚强的面对,表现了一个面对生活挫折百折不弯、对待工作始终充满热情的伟大女性形象。
三、
答:
声音和画面:
(1)声音上由解说和音乐组成,解说配着舒缓的音乐对秦怡的经历进行总结,升华主题。
(2)画面上使用的是《青海湖畔》拍摄现场片段。拍摄现场大雪纷飞,穿着棉衣的剧组人员在认真拍摄,秦怡在片场投入的表演;秦怡在风雪交加的雪山攀爬,随后从雪山上滚落,拍摄现场和成片效果穿插。
隐喻:
(1)年近百岁的秦怡在大雪纷飞的片场穿着军大衣在投入的表演,甚至表演从雪山上滚落,隐喻秦怡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老骥伏枥,为电影事业奉献始终。
(2)秦怡在风雪严寒的雪山努力攀爬,从雪山上跌落,隐喻秦怡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挫折和不幸。
画面的隐喻结合解说,完成了对秦怡经历的总结:虽然命运坎坷,经历艰难,但秦怡一直勇敢面对,积极的对待工作和生活。
四、
答: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
(1)读初三的儿子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秦怡发誓让儿子回归正常,在家庭中做儿子的精神支柱,给儿子注射药物、喂药等,一年四季,从不疏忽。
(2)秦怡偶然发现儿子金捷在绘画上的兴趣,给他请美术老师,陪他去公园写生,辅导她画画。
(3)儿子金捷去世后,秦怡经常翻看儿子生前画的画,并打算将这些画整理成册。
对工作的热爱:
(1)无论是演话剧还是演电影,无论是演什么样的角色,都情绪饱满、一丝不苟的把角色演的生动、感人。
(2)年近百岁,秦怡主演了她创作的处女作《青海湖畔》,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拍摄,困了就睡在片场,笑称自己是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