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将近30年没有上朝,为何权力没有被彻底架空?
在明朝历史上,万历皇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在位长达48年,其实有将近30年的时间,万历皇帝都没有亲自上朝。但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出现了,既然明朝皇帝一直没有上朝,但是权力为何没有被内阁大学士们彻底架空呢?其实,明朝的制度比较特殊,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模式,皇帝十分亲自干预,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从而取消了丞相制度。但国家各方面的问题太多,皇帝根本就忙不过来,最后又出现了内阁大学士。起初,内阁大学士仅仅是秘书的角色。但是时间一长,内阁逐步超越了六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内阁大学士有一个权力,那就是拟票,有时候也被称为票拟。这就类似于决议,只要皇帝签字之后,就可以立刻下发。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司礼监也逐步崛起了。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都比较懒,司礼监的太监们负责代替皇帝批红。当然,太监们不会随便批红,司礼监和内阁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都曾经长期不上朝,但国家机器仍然能够运转。皇帝仅仅是不上朝,并不代表不管事。司礼监会想皇帝上报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皇帝在幕后遥控指挥。例如嘉靖皇帝,虽然长期修仙,但是朝廷的事情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下。因此,有人认为嘉靖皇帝的水平很高。
万历皇帝的情况也差不多,明朝对太监也非常重视。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镇守太监和监军太监。这些太监们可能干不了太多的好事,但能够为皇帝监视各地的官员和将领。所以说,即使明朝皇帝不上朝,权力也不会被架空。不上朝和不管事完全是两个概念,明朝后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不上朝,但在幕后管事。只有崇祯皇帝除外,有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过分干预政务,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也有副作用。由于皇帝不掌握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一旦出现重大问题,皇帝做出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毕竟在家天下的时代,很多问题还需要皇帝最后拍板。万历皇帝将近30年不上朝,虽然大明朝没有亡,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仅仅是官员的缺口,就将近30%,很多重要岗位需要皇帝的同意才能上任。在外部,东北的后金政Q已经逐步崛起,并且与大明朝分庭抗礼,明朝军队一败再败,这也是事实。
在英国、日本等君主立宪的国家,君主都是名誉上的领袖,其实都是内阁管事。明朝已经有了一点这样的影子,不过距离这样的模式还差得很远。就在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东亚地区正在经历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故事。然后,出现了明显的大滑坡。到了乾隆朝,军机大臣和珅与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聊天,发现根本就不再一个频道。马戛尔尼说少数服从多数,和珅说都应该听万岁爷的,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