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鼻烟:能闻的“古董”-鼻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文/片/视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中
说起鼻烟,生活中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只能在影视作品中寻找它的痕迹。
鼻烟源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将烟叶磨成细粉,加入花卉等香料,经发酵后密封陈化而成。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鼻烟被带入欧洲,吸闻鼻烟逐渐成为高尚的社交活动。
明朝万历年间,鼻烟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因深受皇帝喜爱,上行下效,风行朝野。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鼻烟具有“通关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辟瘟疫、追风发汗”的功效。鼻烟“落户”中国后,受到传统中医的影响,逐渐在其中添加中药成分,摒弃烟草成分,形成鼻烟中新的分支——无烟草鼻烟。
20世纪,伴随工业化卷烟生产,鼻烟逐渐淡出大众生活。但是一直以来,鼻烟文化在世界很多地方仍被保存。王昱就是省级非遗项目——喜面鼻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鼻烟还有和普洱茶相同的特点,越陈越醇,价格也越贵,被称为能闻的“古董”。
王昱介绍,当代鼻烟分烟草型与非烟草型两种,他家世代传承的就是非烟草型鼻烟,到他这已是第六代了。小时候,看爷爷碾磨原料、制作鼻烟,王昱感到好玩,于是在玩乐中埋下了鼻烟的种子。
直到1998年,他开始正式学习制作鼻烟。鼻烟制作工艺烦琐复杂,“揉碎、捣烂、混合、发酵、加料、封缸、陈化……”王昱说,制作周期要三年以上。刚开始,因为制作技术还不熟练,加之资金问题,他并不是每年都做,一般隔一年才制作一缸。
2006年,社会上倡导戒烟,王昱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成立了济南鼻烟研究所,准备借戒烟推广他的无烟鼻烟,但市场并没有像王昱想象的火爆起来。虽然认识鼻烟的人大大增加,但他传统的陈化法制作技艺时间长,至少要三年才能完成,加之利润很低,他仍要靠经销办公用品的副业来贴补鼻烟主业,这令他很无奈。
直到2012年,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各种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王昱的喜面鼻烟制作技艺也乘机而起,先后成为区、市、省的非遗项目。于是,他放弃其他工作专心制作鼻烟。除了遵循家中祖传的秘方,他还从家传的中医典籍中学习药理、药性知识,发掘古方,逐渐摸透了每种药材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制作中有了调整和创新,从而获得几十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也从最初的三种,发展到如今的二三十种。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鼻烟,在王昱看来,只有用纯手工制烟才能精细地掌握“火候”,把控好鼻烟的质量。“手工制作限制了产量,我一年最多也就做400斤左右,虽然不多但可以保证原汁原味的传统鼻烟品质。”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小小鼻烟,就是靠着王昱这样的传承人不断发扬焕新,正如他在其座右铭中所说:“文化在手中传播,技艺在历史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