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共享单车“围剿”,这种单车越骑越尴尬……-共享单车泛滥成灾的例子简短
原标题:被共享单车“围剿”,这种单车越骑越尴尬……
然而今年年初开始,一些郊区的公共自行车陆续退出市场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1月,顺义区和房山区均已启动公共自行车平稳退出市场工作;今年3月,延庆区公共自行车也将退出市场,这三个区的公共自行车及设备正在逐步拆除。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尴尬1
大部分车辆闲置 满身灰尘无人清扫
探访地点:东单路口 大甜水井胡同 蒲黄榆地铁站
周一早高峰时段的东单路口东南角,从地铁口涌出的人流,向南步行几十米,就能看到路边停放的单车矩阵,绿色、黄色、蓝色的是共享单车,红色有桩的是公共自行车。
角门东附近的一个公共自行车办卡点有近千辆废旧自行车。
“我每天都从这儿路过,这些桩子就这么通着电占着地儿,却大量闲置,其实挺浪费资源的。”一位路过市民谈起公共自行车,语气里满是惋惜和心疼。
尴尬2
布点不合理 信息欠准确
探访地点:大甜水井胡同 陶然桥 蒲黄榆地铁站
南二环陶然桥东南角附近只有一幢写字楼,附近既没有地铁也没有小区,几组公共自行车因为长期无人使用,落满灰尘。
在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出口,APP只显示在地铁A口有租赁点,但实际上在地铁B口也有一排车桩。
尴尬3
故障长时间 维护保养跟不上
探访地点:马家堡东路
无独有偶,在该路口的西北角,虽然这里的车桩都是通电可用的,但刷卡扫码自助机却“罢工”了,任凭记者怎么按,屏幕都没有任何变化。
记者在这个办卡点门前发现,这里存放了近千辆废旧的公共自行车,工作人员说,有一部分就是等待维修的。
支招
改革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和公交接驳的逐渐完善,公共自行车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面临困境。
另外,停放在街头的脏车破车对城市景观也存在一定影响。“近一两年,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慢行交通系统,通过各种措施为市民提升骑行环境,是时候考虑街头这些公共自行车的去留问题了。”陈艳艳认为,政府需要做一个通盘的考虑和计划,利用公共自行车的自身优势“有取有舍”。“其实这些车辆不一定要完全退出,应当尽快做一些分析,在服务市民的基础上找到更合适的发展方向。”
“如果简单地‘砍掉’公共自行车,市场化运作的共享单车一家独大,市场可能会无序发展;另一方面,当市场化运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公共自行车的存在还能凸显民生优势,继续为百姓提供服务。”郑实建议,公共自行车可以考虑改革运营模式,从原来的纯公共服务性质转变为政府适度财政投入的半市场化模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收缩“战线”,在停放环境秩序要求高的区域或封闭、半封闭的社区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投放,在长期闲置的区域干脆取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还能发挥民生兜底作用。
公共自行车已从部分郊区退出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晓彦 程功 实习生 行淑静
监制:张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