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声调-汉语声调的构成取决于
先提出几个问题:
1、对于外国人来说声调为什么难?
2、为什么即使每个字的声调学会了放到整个句子里还是读不对?
3、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为什么从来没感觉声调是个问题?
那么声调是什么?
声调其实是整个句子的节奏感,就像一首音乐的曲调一样。
既然如此,那么声调本质上并不是汉语特有的,所有语言都有,只是汉语的更复杂,结合汉语的各种其他特点,其重要性显得也更高。
既然声调不是汉语特有的,那么就比较下汉语和英语的声调区别
汉语:
1、声调会固定在每个汉字上,也就是说你只要每个汉字的发音和声调都对了,那你自然而然就可以正确说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等不同语气。
2、因为同音字很多,声调错了会影响某个发音的意思,特别是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那基本就是绝对错了,但是也不要慌,因为本身发音相同并且声调又相同的也很多,不要只单独看某个字,我们说话的时候都是有字词句的。这些同音切同声调的字意思不同,会组成不同的词,我们大脑听到一句话不会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识别,而是会识别整个词,整个句子,整个语境。
3、声调比较多,一二三四声,还有个轻声。
说实话,一声和轻声你拿出俩字来让我区分我也分不清,二声和三声有时候我可以分清,有时候也分不太清。
再看英语,不过我英语水平一般啦,说的不对还请大神指出。
1、我的感觉里是有三个调,一般在一个单词里只有两个:四声(重音)、一声/轻声(非重音);另外还有一个出现在一般疑问句中的“升调”。
所以这也是为啥很多外国人说汉语总是dòng dòng dòng dòng dòng 的感觉:
“你(重音) 在(重音)干(重音)什(重音)么(重音)!”
全他妈重音!一个英语单词可能很多音节,某一部分重音,其他正常,整个单词听起来还是有足够节奏感的,但是汉语不一样,汉语都是单音节啊,你要是全给干成重音,这听起来感觉就有点酸爽了,所以汉语演化出了多个声调来作为补充(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猜的)。
2、不同英语的重音(四声)位置是不固定,因为一个英语单词可能有多个音节,不同单词的重音位置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然对于一个固定的单词其位置基本是固定的。反观汉语,你想不固定都做不到,因为所有汉字都是就一个音节。
写到这我觉得差不多了,这篇文章的意义不是比较孰优孰劣,主要是为了搞清楚各自的特点,来更好的学习和教学。搞清楚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习汉语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母语中的音调和汉语中声调的异同之处是什么,当他们对声调有了一个整体且形象的认识之后,剩下就是练习的问题了。
那么最后我们来回答在文章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
1、对于外国人来说声调为什么难?
因为大部分语言中不明显存在“声调”这个概念,虽然他们的语言也是有节奏的,但是因为少,大部分人认为跟汉语的“声调”不是一个东西,他们刚接触自然就懵逼,没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也不能短期内识别和发准这几个调,有些挫败感是正常的。
2、为什么即使每个字的声调学会了放到整个句子里还是读不对?
因为受到母语使用习惯的影响,当放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跟着自己母语的音调节奏走。
3、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为什么从来没感觉声调是个问题?
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声音节奏氛围里,细小的差别都能听出来,所以自然没有任何难的感觉。对中国的小学生来说,声调从来不是难点,难的只是书写和各种他没接触过的奇奇怪怪的字词的意思,这一点对所有初学汉语的人是一样的,当然中国的孩子有大环境和大基础,理解词义自然比外国人要简单很多,但仍然还是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
总之所有留存下来的人类语言基本都能到达一样的交流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现手段上有所差异,某些语言的这块板短了必然会有其它的长板来弥补,这块板长了同样也会有比较短的板,因为都长没意义,语言一定是按照实用主义原则演化发展的,一定是只要够用就行。语言的发展是由人类对语言的需求带动的,用不着的多余的地方自然会退化,不足的地方自然会逐渐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