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马玉萍:守好老调 唱出新曲-马玉琴演出视频

2023-07-23 08:57:08TONY杂谈61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gf]3255[/gf]】

光明日报记者王笑妃

河南坠子是以坠胡为伴奏,运用河南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地方曲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谈起河南坠子,绕不开一个人,她就是当代坠子名家、“马派”坠子创始人马玉萍。她6岁学艺,10岁登台,一唱就是80多个春秋;她对“老腔老调”进行创新性演绎,将亲切动人的坠子乡音唱到海内外。

马玉萍近照光明图片

2022年,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马玉萍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颁奖词中说:“她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河南坠子的精髓,更赋予了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忆起那个高光时刻,马玉萍谦虚地说:“是名家前辈们用尽心血的教导,让我成了说唱艺术‘多面手’。所有的成就,离不开乐队伴奏的支持,更离不开观众对我的鼓励。在我心中,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

每每去部队、工厂、乡间演出时,士兵、工人和农民,常对她嘘寒问暖。“有这样的衣食父母,我怎么能不好好为他们演唱、不好好为他们服务!”马玉萍眼里闪着动人的光。

马玉萍“一炮而红”是在1972年,她表演的河南坠子《十个鸡子儿》,因为故事情节风趣诙谐、唱腔设计别出心裁、表演自然传神而受到观众追捧。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十个鸡子儿》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并远播海外。聊起成名作,她眼底泛起笑意:“当时成天听自己的《十个鸡子儿》在电台里反复播放,怕是鸡子儿早孵出一窝窝小鸡了。”

记忆的盒子打开,那些苦练基本功,为河南坠子生存发展上下求索,转益多师、学艺不倦的晨昏昼夜,依然是那样清晰且鲜活。其中,贯穿马玉萍坠子人生的艺术信条就是:博采众长,大胆创新。

博采众长,既要吸收河南坠子各流派之长,传承前辈衣钵,守好老调;还要向豫剧、曲剧、越调、评弹等姊妹艺术取经,把眼界放宽、把根基打实。“肚子里的腔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要想肚里敞,就要耳朵阔,见多识广才长能耐。”

井掏三道出好水,人从三师手艺高。1948年起,马玉萍跟着师父辗转京津唐献艺。出师后,她留在北京,在天桥春花园等地演出,1955年加入北京曲艺团。那会儿只要一有机会与坠子名家同台献艺,她便在一旁观摩学习。乔派清脆悠扬婉转的“小口”,程派朴实明朗圆润的“大口”,马忠翠大开大合的“武”、姚俊英细腻委婉的“文”……“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她没有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而是细嚼慢咽、啜英咀华,加以自己的领悟,“尽得诸人之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形成以“甘、甜、脆、美、俏”为特征的“马派”坠子,开创了河南坠子新的流派。

“马派”坠子的另一大特色是“北京的字,河南的味儿”。河南坠子虽然在民国初年就传入北京,但“河南土调”中有许多京城观众难以理解的方言,因此受众面并不广。为拉近河南坠子与北京观众的距离,让地方曲种更好地在异地扎根,马玉萍用普通话替换了唱词中的方言土语,而读音与运腔仍采用河南乡音,既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又为“河南土调”赋予“京派”风格,让它渐渐成为北京曲艺舞台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剪去烛花,蜡烛才能继续熠熠生辉,“陈腔老调”也要剔除陈腐过时的部分,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传统河南坠子的唱腔大多较平,且多在中低音区。“老腔有时感觉有劲使不上,有情抒不出,自己再有嗓子也白搭。”马玉萍感慨。她“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对河南坠子进行改良创新,设计个性化的唱腔。

一方面,马玉萍不断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抓住一切机会,向北京曲艺团里的前辈讨教:她向曲艺团的“三弦圣手”韩德福、老演员尹福来请教梅花大鼓,跟曹宝禄学单弦,和良小楼学声乐,还学会了莲花落、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曲种。另一方面,经她重新设计,唱腔在该高亢时,如凤鸣枝头,该急促时,如竹筒倒豆。传统河南坠子的平淡唱腔,经她改良后变得摇曳多姿、富于变化。马玉萍如同一只忙碌的蜜蜂,在曲艺百花园中采撷姊妹艺术的蜜露。

人不负功,功也不负人。深厚丰富的曲艺积累,像一汪充盈的活泉眼,滋养、哺育着马玉萍的艺术创作。在《哭黛玉》中,她借鉴了评弹和越剧的行腔;在《穆桂英指路》中,她融入了豫剧的元素;在《韩英见娘》中,她糅进了歌剧《洪湖水浪打浪》的曲调……她为来自乡间田头的“河南土调”,嫁接上多种音乐素材,注入了儒雅婉约的风味,使河南坠子更符合都市观众的审美。

北京曲协名誉副ZX贾德丰,对马玉萍的戏曲改良实践大加赞叹:“被马玉萍改过的传统节目已非昔日的老腔调。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传统节目已飘散出时代的气息,这是人们希望和喜欢的气息。”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免会遇到阻力。有人质疑:“唱了多少年的老段子,到你这儿就变了味了!”“你连老先生的玩意儿也敢动?”然而,在马玉萍看来,“老活儿”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她顶住压力,大胆改造老腔,尽情唱出新曲。

京剧名家程砚秋曾言:“守成法而不泥于成法,脱离成法而不背乎成法。”艺无定法,但改革创新也不能失了分寸。“不拘怎么唱,也不能忘了自己唱的是河南坠子!”这是马玉萍艺术创新坚守的底线。一次,在和一位音乐工作者合作时,对方将谱子改得有些冒进,马玉萍不答应。她认为,时代新声与传统风格必须结合得严丝合缝,才是在传承中发展。她说:“改革不是全部摒弃,借鉴更不是生拉硬拽,要量体裁衣。一件衣服质量再好、样子再新颖,但穿在我身上过大或过小,都让人看着不舒服。改革唱腔也是如此,适合我的我用,不适合的就坚决不能用。”

“虽然我现在已经87岁了,但一天不唱就觉得是没干正事。”耄耋之年的马玉萍坦言。在女儿眼中,“妈妈好像就是为河南坠子而生的。她每天所思、所想、所谈,几乎都是河南坠子,河南坠子就好像已经融入她的血液中”。从10岁在太原猫儿巷第一次登台唱《小黑牛》,到红遍大江南北的《十个鸡子儿》,再到久唱不衰的经典节目《借髢髢》《走马荐诸葛》《韩英见娘》《穆桂英指路》……马玉萍终身钻研、琢磨,对河南坠子不断改良创新,一遍遍“锻打”“锤炼”自己的艺术,成就了她的“坠子声声动京城”。

看着眼前头发花白的老人,记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她在舞台上顾盼生辉的模样:一身丝绒旗袍、一头利落短发,文静大方有精神。手上的简板上下翻飞,急慢、轻重,随曲生出千变万化。一张口,甜润清亮的嗓音、地道亲切的河南乡音,似莺啼如燕咏……

河南坠子《哭黛玉》中有一句唱词:“山能改,水能改,我这性情儿改不过来。”这不正是马玉萍艺术人生的写照吗?!

《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7日01版)

相关阅读:

【短评】地方曲艺的“传”与“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马玉萍:守好老调 唱出新曲-马玉琴演出视频” 的相关文章

空气净化器有用吗?业内人士教你如何选购好的空气净化器

空气净化器有用吗?业内人士教你如何选购好的空气净化器

作者:viiyi 关键词:空气净化器 空气作为生命的四大要素之一,洁净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现在,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大患,空...

这几个免费的文献检索网站你一定要知道

这几个免费的文献检索网站你一定要知道

一、IDatahttps://www.cn-ki.net/ iData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师生学者共同筹建的用于教学、科研目的的公益互联网项目,旨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最新学术科技的共享。iData平台上所有信息均为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由学者自由上传,并提供有限的免费浏览...

2月70城新房价格:40城环比下跌 三线城市同比转跌

2月70城新房价格:40城环比下跌 三线城市同比转跌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记者庞无忌)中国大中城市房价的回暖进程出现一定反复,多地房价在涨跌区间内小幅震荡。 图为3月11日,航拍高楼林立的福州城区。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

社会上常见的各种骗术

社会上常见的各种骗术

被骗是最令人受伤的事情之一。在社会上行走,首先就要学会防骗。下面罗列一些常见的社会骗术,大家要对它们保持警惕。 第一种传销 传销是一大社会毒瘤,也是利用人性创造出来的最没人性的骗术之一,其唯一...

秦怡44岁患癌,享年100岁,她的4个抗癌秘诀,值得学习借鉴

秦怡44岁患癌,享年100岁,她的4个抗癌秘诀,值得学习借鉴

秦怡老师走了,享年100岁! 人民艺术家,著名演员秦怡,在母亲节后的4小时,离开了人世,走完了她精彩的一生。年轻时她投身抗日,中年时战胜了“肠癌”这个恶魔,老年时以93岁高龄登上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拍戏,被人们称为“最美100后”,她的一生曲折、美丽又传奇。 很...

云恒制造:PCBA板刷三防漆的几种方法

云恒制造:PCBA板刷三防漆的几种方法

PCBA板是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电路性能,还需要具有防水、防尘、防腐蚀等特性。在PCBA板的生产过程中,刷三防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运恒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刷三防漆方法。一、手工涂刷法手工涂刷法是最基础的PCBA板刷三防漆方法,适用于小批量、简单电路板的涂刷。具体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