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花瓷享誉世界,但其原始鼻祖却是这模样,颜值落差太大(中国青花瓷起源)
作者:M·辰

#陶宝篇-23#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世界博物馆陶器瑰宝系列——陶宝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前面说到:中国先民在商周时期发明了釉,并将釉涂刷在陶器上创烧出了原始瓷;原始瓷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至东汉中晚期工匠们又成功烧制出了与现代瓷质量接近的成熟瓷器,因此东汉被认为是中国瓷器的真正烧成期。然而,东汉时期的瓷器虽然在质量上已达到较高水准,但在颜值上却难与现代瓷媲美,其差距就像是村姑与贵妇的差别。此处用村姑与贵妇作比喻,是因为两者的本质并无很大区别,关键在后天的装扮上。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早期的青瓷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后世青花瓷等多彩瓷器的历程。用自媒体人喜欢用的标题就是:
惊!举世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其前身竟是这副样?打死你都不信。
哈哈,太夸张了(^_^)。好啦,进入主题。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青釉褐斑灯,东晋)
早期的瓷器由于釉料的原因多呈青色、或青中闪黄色,颜色比较单一,属于单色瓷。至两晋时,出现了青釉瓷器上带有深色斑点的新品种——青釉褐斑瓷。其做法是:先将褐彩涂绘在瓷胎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烧制,成品即表现为青色瓷体上带有斑斑点点的褐彩效果(上图)。

(青瓷羊形烛台,东晋)
青釉褐斑瓷打破了青釉瓷单一的色调,青釉与褐斑形成鲜明对比,使瓷器的色彩更加活泼富有生机。
受褐斑瓷的启发,工匠们在此基础上又烧制出了更多斑彩效果的瓷器,如青瓷羊形烛台(上图)。该羊身上多处出现了褐彩斑饰,使整个羊看上去非常具有灵气。这就如同一个人穿衣服,如果全身都是同一颜色(套装),那最好能在衣服上装饰个胸针或手帕之类,这样人的形象就会立刻精神起来。
采用青釉褐彩作为装饰的技法被称作"点彩装饰技法"。褐色点彩是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它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釉褐绿彩凤鸟纹壶,唐代)
将青釉褐彩瓷发扬光大乃至享誉国际市场的是唐代的"长沙窑",其因位于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一带又被称作"铜官窑",是唐代著名瓷窑。
长沙窑兴起于中晚唐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第一座彩瓷窑;是第一个将诗书画艺术作为装饰瓷器的窑口;是唐代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口之一……
长沙窑创造性地烧成了釉下彩绘瓷,其工艺即是在点彩装饰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彩斑"的纹饰题材,将花鸟、诗文、人物等图案绘画于瓷胎上作为装饰,然后再罩上透明青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以此工艺烧制成的瓷器因彩绘被覆盖在青釉下面而被称作"釉下彩瓷器"。(本图源自湖南省博,下两图同)

(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唐代所创烧的釉下彩瓷器主要来自长沙铜官窑和四川成都邛崃窑,前者产量远大于后者,且在当时的外贸港口扬州、明州地区,釉下彩瓷器有着相当大的出土量,说明釉下彩瓷在当时曾大量出口。

青釉褐绿彩双狮镇纸(上图),唐代。该双狮卧于一方形底座板上,头部朝向相反,双耳竖立,颈部均系有一带铃铛的颈圈。作为早期的釉下彩瓷,这件青釉褐绿彩镇纸可以说是相当精美了,但与后世的青花瓷等釉下彩瓷相比,其颜值上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当然,尽管唐代的釉下彩工艺还不够成熟,但它却开了瓷器彩绘之先河,为后世彩绘瓷器打下了基础,从这个角度说,它在陶瓷工艺史上的意义重大,地位非凡。

(元青花鸳鸯卧莲纹花口盘)
我国享誉世界的青花瓷就是釉下彩工艺的杰作。其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作画,然后在其上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因其成品呈现蓝色花纹,故名青花瓷。尽管唐代釉下彩瓷的颜值相比青花瓷很黄脸婆,但它却是青花瓷等釉下彩瓷的鼻祖,在中国瓷器史上享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