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代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都是干嘛的?谁的权力最大?-在明朝锦衣卫跟东厂哪个重要
原标题:明代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都是干嘛的?谁的权力最大?
前段时间电视剧《锦衣之下》十分火爆,很多痴迷于陆绎、袁今夏的美好爱情的观众朋友们一定会对陆绎的职务:锦衣卫感兴趣,亦对同属于明代的东西两厂有所好奇,那么我今天就来小小地科普一下。作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东厂、西厂、锦衣卫有着相同的任务:为皇帝服务,为皇权效命。然他们有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锦衣卫
作为这三者中设立时间最早的部门(成立于洪武十五年即1383年),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管刑狱,他们被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着侦察、逮捕、审问活动。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后更名的“亲军都尉府”。锦衣卫的首领称作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他们属于外臣。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天家贵胄,并有权对他们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在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太祖有感锦衣卫中存在滥用职权、依势作宠的状况,下令将其废除。然明成祖时期,又复设锦衣卫。
终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直至1661年,才正式结束其长达近280年的历史。
东厂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于明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门北设立,由宦官担任“提督”,不同于锦衣卫,东厂的宦官属于内臣。
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听从皇帝差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亦有监视锦衣卫,制衡其意图,久而久之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不同于锦衣卫延续时间之久,东厂仅延续到明末,随大明王朝的灭亡而消亡,湮灭在历史洪流之中,最著名的东厂提督或许就是明熹宗时期的九千岁魏忠贤。
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由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设立,主要任务是探查臣民的言行举止,最初由太监汪直担任提督,与东厂相同,西厂中的人也是内臣。
西厂活动范国遍及京城及各省,三品以上大臣皆可逮捕以后再上奏皇帝,权势又在东厂之上。
(西厂的成立非常偶然,成化十二年【即1476年】,京城出现了“妖狐夜出”神秘案件,又有李子龙弑君未遂事件,使得当时20余岁的成化帝朱见深,对此大为紧张、疑神疑鬼。为了安心,便设立了西厂。)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这使得短期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势力超过了它的老前辈东厂。
然西厂设立5年后,因遭众臣反对,东厂、锦衣卫的联合打压而被迫撤销。明武宗正德元年时曾短暂复开,然5年后又被撤销。作为一个历时短暂的特务机构,西厂总共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在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封建统治日益得到巩固的时代背景下,东厂、西厂、锦衣卫均是皇帝用来监视百官,巩固自身皇权统治的工具,他们的本质并无不同。
至于他们权力的大小,职责的高低,没有比较的必要性。“花无百日红”,渴望将权力紧握在掌中的统治者们,怎会容许一家独大?东厂的出现,制衡着锦衣卫们的绣春刀;西厂的出现,阻拦住东厂势力的进一步扩展。这是帝王心术。只要王座之上的帝王不是无知幼童、草莽庸夫,东西厂、锦衣卫的权力永远都会被禁锢在那一方狭窄空间内。
明末宦官专权,祸乱朝纲,未必不是权力制约失衡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