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唐朝幽州是有幽州城而且幽州刺史在幽州城办公,还是,幽州只是行政名字,幽州刺史只在幽州某县城办公?-唐朝时期的幽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唐幽州治蓟县(县治大概在北京城西南角附近的“辽南京城”)……
我建议把县看做基本的细胞,每个县有一定的辖境,有一个县城。
首先,全国所有土地都在某一县下辖,即县是唯一的亲民政区。
这是中国古代(内地)的基本情况,反例很少。最大的一组例外是明代“省附郭县入州本辖”,而这种情况如果把“州本辖”看做特殊的县型政区,那上面那句话也是适用的。
其次,郡治、州府治、都城,绝大多数都同时是某个县的县治。这个县就是郡/州府的附郭县。
“附郭县”这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县附在州郡城”,隐含的意思是,这里面州郡是主,县城是客;先有州郡城再有的县城。
但是更早一点的说法是,“某郡治某县”,这样的说法隐含的意思是,从郡所辖县中,挑选、任命出一个县城,作为郡守驻扎之处。
这个问题实际上折射出一个“以县名城”还是“以州郡名城”的问题。
秦汉是以县名城的。
比如汉代,北京城(大概在辽南京城那里),同时是蓟县、广阳郡、幽州三级治所。
但要是指代“北京这座城市”,只会说“蓟县”,很少会说广阳郡、幽州。而“广阳郡”、“幽州”指的都是若干县相加而成的一大片区域。县名与先秦的“城邑名”,是一脉相承的。
也就是说,“县名”兼有区域地名和点状地名的功能;而郡州名,只有区域地名的功能。
隋唐时,以州府(及京号)名城成为惯例。
比如唐代,北京城(大概在辽南京城那里),同时是蓟县、幽州两级治所。
但要指代“北京这座城市”,一般都会说“幽州城”。“幽州”不光指若干县组合成的区域,也可以指作为治所的城市。
也就是说,州府名,逐渐对治所城市有了点状地名的功能。
这种变化,和“某州郡治某县”被“某县附郭某州府城”取代,实际上是同一种认识的不同体现。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但原因之一是,南北朝到隋唐期间,违反“郡治、州府治、都城,同时是某个县的县治”的范例较多。即有些州郡城不是某县的县治。比如京口城,成为都城、徐州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县治。但这种情况终究是少数,明清时期,这种“不规则” 的情况基本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