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大“发配地”, 当年犯人哭着上路,如今千万人不想离开-古代发配是做什么
中国古代五大“发配地”,当年犯人哭着上路,如今千万人不想离开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对于“发配”一词一定不陌生,作为封建社会仅此于死刑的刑罚,“发配”有时带给犯人的威慑力甚至还要大于死刑。古代人乡土意识浓厚,安土重迁,没有什么大变故,一般不会轻易离开故乡。即便偶有身居于乡外的人,到了耄耋之年,行将就木之际,也会想方设法回归故里,好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能入祠与祖宗同葬,是古人、尤其是男丁毕生的信念,或许正因为如此,“发配”才能给他们以及大的震慑力。
显然,这种刑罚的目的只是给人以心理上的摧残,就像唐朝以胖为美,现代人以瘦为美一样,它受限于一定的背景条件。不过随着时间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年的“流刑”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效力。不少而那些曾经让囚犯哭着上路的“流放地”,也摇身一变,成为很多人追梦的福地。更甚者,有些人甚至拼了命也不想离开。中国古代五大“发配地”,当年犯人哭着上路,如今千万人不想离开
《尚书》曾记载说:“流共工于幽州”。共工是谁,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人物,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共工被流放到了哪里?幽州。所谓幽州,在古代就是在今天的北京和河北临近的一代。那时的幽州,并不是后来乃至当下的京城,而是一片荒蛮之地。时至今日,如果说是去北京,很多人估计会抢着去了。毕竟,流放的路费也会是报销的。
跟今天的叫法不太一样,古人常把湖北、湖南两个省看成是一个,叫湖广,而与此对应,广东广西被合称是两广(海南当时不是独立的省,被包含在了广东内)。两广再往上追溯,又属岭南,最早是由秦始皇纳入中国版图的,当年50万秦军南下,历时数年,以损失过半主将战死的代价,才最终将这里平定。连横扫天下的秦军都在这里吃了梗,足见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所以这里也成了历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唐宋两朝最喜欢将犯人流放到这里,据说罪犯听说被判徙岭南,往往都是哭着上路的,因为去这里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
东北地区也是古代发配地之一,在清朝的时期,一个叫宁古塔的地方,更是让很多人心碎。清朝时期,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的发源地,所以很少人去,被保护了起来。在清朝中期以前,东北的人口很少,冬季寒冷到刺骨的东北,是很多犯人的噩梦。地广人稀的东北,犯人有时候都找不到充饥的东西。新中国建立后,东北的粮食产量和工业实力都增加了很多。东北一度成为中国的重工业重心,所以很多人当年都喜欢去东北工作。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常见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然而,他们却没想到,这样流放而去,大部分人都是有去无回,也类似于间接处死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古代五大流放之地,如今都成了很多人花钱都想去的地方,真可谓是风水轮流转呀。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中国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