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西城|寻古幽州印记-幽州古镇是在哪里
教子胡同南段,东侧有一条胡同,叫法源寺前街。沿巷子前行,左手边会看到法源寺,右手边是一片小绿地公园,里面有个奇特的石灯状纪念性建筑,上写“唐悯忠寺故址”。
不明就里的人来到这里就会很好奇。一来,唐代遗址在京少见,二来,为何悯忠寺与法源寺两寺相连呢?
故事得从李世民说起了。彼时,唐太宗李世民曾为纪念东征中死难的将士,下旨在幽州城内专门建一座寺庙。可寺没建成,李世民就驾崩了。到了武则天时代,这寺才宣告完工,命名“悯忠寺”。位置就在今天仿石灯建筑物所在地。
查看古幽州城池地图可知,悯忠寺靠近幽州东城墙。它的南侧是进出幽州城的东南要道,在今天叫做南横西街。所以,悯忠寺是北京建都史上的重要地理坐标。
唐朝以后,契丹、女真、蒙古等都尊崇佛教,悯忠寺逐渐成为佛教徒的朝拜圣地。可惜的是,悯忠寺命运多舛。千余年中,多次遭火灾、地震、战乱等重创,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明初,悯忠寺再次毁于战火。《永乐大典》引《图经志书》称:“今寺与塔皆毁,遗址仅存。”之后,观音阁和东、西双塔再未恢复。明正统二年(1437)四月,司礼监太监宋文毅与相瑢和尚筹款启动重建寺庙工程。因筹款有限,原有的三进院落只保留了第三进院门以北的部分。正统七年(1442)十一月,明英宗赐额“崇福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悯忠寺从此更名。
1733年,雍正发帑(tǎng)金重修,并赐名“法源寺”。1782年,乾隆再次大修,形成今天法源寺的基本格局。由此我们就可以理清了,原来悯忠寺就是法源寺的前身,今天法源寺内有处殿堂,名曰“悯忠阁”。其实,悯忠寺时代的悯忠阁,是一幢多层高阁,曾是旧京一处观景制高点,并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誉。
法源寺格局沿袭至今已有240年,只是中路建筑天王殿更名为大雄宝殿,悯忠台为观音阁替代,净业堂更名为毗卢殿,大悲坛更名为观音殿,最北端的藏经阁则保持不变。悯忠寺早已荡然无存,法源寺依旧巍然屹立。寺内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重修舍利记》《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碑刻,不仅诉说了千年古刹的坎坷往昔,还见证了千年古都的辉煌过往。据考证,重修后的法源寺比悯忠寺有所北移,而南侧寺前的大面积地块并未派上用场,一度建起学校和住宅。2003年,经搬迁整治后,这里开辟为城市绿地公园,并修建了仿石灯纪念物,既标示原寺故址,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古都历史教材。
文字:蒋晨明
图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