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首经典的咏梅诗,不仅塑造了冰清玉洁的梅花,还充满哲理(辛弃疾咏物言志的词)

辛弃疾是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出其右,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而且其词意境高远,属于是豪放派,为此后人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辛”,同时还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辛弃疾的词大多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还有对于人生的感悟,这也正是辛弃疾最为让人感动的一个地方。
早年间辛弃疾曾征战沙场,建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南宋朝廷,不愿意得罪金国,一直是主张议和。辛弃疾不一样,坚定的主张收复北方的失地,为此后期一直没有被重用,以至于始终是郁郁寡欢。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辛弃疾的词,有着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大多的作品都是在阐述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得罪了更多的人,逐渐被边缘化,最终不得不选择去到上饶隐居。

上饶地处江西东北部,那里山清水秀,虽然风景秀丽,然而辛弃疾依旧伤感,写下了很多感伤之作。这一时期也是辛弃疾创作的高峰期,接连佳作不断,其中名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便是写于那一时期。辛弃疾在这首诗中,以竹子和梅共来阐述个人观点,以至于词不仅抒情,还有着一层深刻的哲理;所以读这样的作品,还是要稍稍了解时代背景,还有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隐居不是辛弃疾理想的生活,作为一位曾经的将军,他更愿意去到战场冲锋陷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又事与愿违,由于得罪了很多人,一次一次被人排挤弹劾。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这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正是描写了当时的处境,同时也告诉了世人,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始终如一,从来不曾改变过。

竹子和梅花都是与众不同,身上有着一种君子的品格,辛弃疾也是借用竹子和梅花,以此来阐述个人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还有身上那种高尚的品格。上片先是直抒胸臆,直接描写竹子身上的独特的之处;断崖上生长的竹子,比别处的竹子,更具有耐力,也更加的修长,竹丛还有盛开的梅花,而且是冰清玉洁。绕过弯弯曲曲的溪水,黄昏中盖满了白雪的小屋里,还能够闻到梅花淡淡的香味。

辛弃疾看到了远处的竹丛,还有那一树梅花,彼此之间相映成趣,让诗人很是感动,为此在上片,着重于描写竹子和梅花身上独特的个性。其实也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尽管是生活在乡野之地,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就是那一丛竹子,还有那一树梅花,生长在断崖,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打击,始终是保持了文人的风骨。
下片写得就更为巧妙,同时也是再一次阐述了个人的观点,以及对于梅花的喜爱。很多从这里经过的人,会匆忙地下马,把马拴在稀稀疏疏的篱笆边,然后摘下一朵梅花。这个时节的梅花,尽管已经开残了,可是梅花依旧保持了其独特之处,残梅在高枝散发出清新的香味。高枝上还有寒梅数点,正是由于春天还没有来到这个地方,使得此地的梅花开得晚一些。

梅花和竹子相映成趣,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辛弃疾也是有感而发,在这首词中,不仅描写了竹子,同时也是重点描写了梅花。然而这里的梅花与众不同,之所以会这个样子,无非就是山里相对要冷一些,才使得梅花开得晚。辛弃疾在这时也是告诉自己,尽管被人排挤,但是他就像是梅花一样,依旧傲然屹立于断崖,从来不曾放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