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有哪些?(元朝的帝王顺序)
朱重八建立了大明朝,好巧不巧,有明一代正好是二八16位皇帝。
16位正牌皇帝这里简单提一下: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洵,朱由校,朱由检。
这16位其他回答说得比较详细,我就不再多说了。
注意,朱载坖(音记)原来写被传成朱载垕,有人考证出正确的应是坖字。
想说说明朝历史上几个编外皇帝。
所谓编外皇帝,是指没有实际干过皇帝的工作却有着皇帝的名分。(这个名分在人活着时是享受不到的,只有死后才有权得到。)
拥有编外皇帝的名分,从来不是被赋予名分的人的荣耀,这份荣耀属于赋予他们这个名分的人——只有我才可以给我的先人以这样的名分。
第一个这么做的是朱元璋

作为有明一代的开国之君,出身布衣的他,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为九五之尊。洪武元年,登上皇位的他,也没有忘记他的祖先。于是封了4个祖先为皇帝。
高祖父朱百六:德祖,谥号玄皇帝。
曾祖父朱四九:懿祖,谥号恒皇帝。
祖父朱初一:熙祖,谥号裕皇帝。
父亲朱五四:仁祖,谥号淳皇帝。
第二个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

历史上隔代传位的情况并不多见,却让明朝的第二个皇帝给摊上了。
对朱允炆来说,虽然得到了爷爷传下来的皇位,但他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所以在建文元年,他马上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以多少弥补父亲英年早逝,未能真正当上皇帝的遗憾。
朱标: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不过形成对比的是,虽然朱允炆真正地当了几年皇帝,后来却被叔叔朱棣赶下了台,不知所终。在明朝始终没有得到死后的名分,是少有的干过皇帝却不被朝廷承认的一个。毕竟此后这些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人。(朱允炆倒是也有两个儿子,但其中一个也不知所终,另一个成了庶人,都无法给他名分。)要认可了朱允炆,那自己这一帮十几个皇帝算怎么着?还是不追封的好。
直到清朝,乾隆看不下去,才给朱允炆加了谥号,曰恭闵惠皇帝。但也只是给了谥号,没有庙号。
第三位闹得最大:朱厚熜

这一位玩出的动静最大,牵涉出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有人被免官,有人下狱,更有人被打屁股而丧命。
之所以闹这么大,还是手中的权力在作祟:
天上掉馅饼,堂哥那么大的家业,因为没有子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如果不是落到我头上,那说不了什么;但终归是落到了我头上,我就要把亲生父亲朱佑杬抬出来!
朱厚熜虽然打定了主意,但他也很理智,一步到位很困难的话,那就一点点来,先从来佑杬的“兴献王”改为“兴献帝”,再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接着又去掉“本生”二字,再后来改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还追加了庙号,在太庙中排在朱厚照的前面。
朱佑杬: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
所有这些人之所以这么搞,还是中国人对祖先的观念太重了。从有甲骨文记载时起,祭祀就是国之大事中靠前的那一个。即便是普通人家,临终之时还要嘱托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话。
注重先辈和历史,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传之久远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