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都江堰(图解都江堰工程)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始修建一座能彻底治理水患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别的就先不说,就凭现在还在用这一点就能说明这个都江堰是多么多么的牛!其次都江堰改好之后整个四川平原一下就从水灾重灾区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这点更牛!因为太牛,说到这就必须说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说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主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贯彻了治水的疏大于堵的原理。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一举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缓解一条江的冲击力。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这是排洪的,也是岷江水用不完让流走的;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这是用来灌溉的,也就是分流出来保障生活用水的;这个分流的意义可谓重大,简单说就是水少的时候我就用水浇地和保障生活,水大的时候我就分流大部分水流走泄洪。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这个很重要,也就是保障生活引水量的控制阀。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滚滚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主要作用就是吸沙子同时防止石块等大件东西的冲击,其中的竹笼定时更换清洗保证功能的良好运作。
以上三大件是都江堰的基本构成,说的可能不清楚,但是我建议大家仔细看看然后有机会去成都实地专门去看下,和我一样你就什么都明白了,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可以这么说都江堰彻底消除了水患,不仅处理了水灾同时保证了整个川西平原的耕地灌溉,川西平原已经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过去的荒蛮之地一下变成沃野千里,巴蜀之地大量的可耕地的出现同时也保证了虎狼之师的封地。地儿多了剩下的就是人了。
都江堰建成之后的20多年里,秦国先后向四川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前后共有10多万秦国人越过秦岭安居四川。这些祖辈生存在缺水的陕北高原的移民带着浓重的乡愁抵达成都时,背朝黄土面朝天生活的他们惊喜的发现这简直就是天堂啊,温暖湿润的气候(四面环山挡住了任何的寒流),无处不在的流水,天天能洗热水澡的生活让秦人更坚信只要打仗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这种开发式的移民,不仅带来了人口增长,更多的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还有多种多样的自由经济形式,彻底改变了巴蜀之人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大力促进了巴蜀的发展。
本批移民应该称四川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类似的移民我在后面还会给大家讲到,秦国的移民分两次完成,第一批移民主要是虎狼之师的家属和后裔,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强悍的斗志和争功的**;第二批移民主要是秦灭六国后的六国贵族,让这些人远离故土能稳定秦帝国的政Q,这些人带来的就包括大量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思想,确切的说正是这些移民锻造了四川的历史,也彻底的改变的川人的生活,应该说川人的精神是融合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移民中,就包括秦国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史料记载的战国时期第一代大富商家族。纵横秦、战国、西汉初年三个朝代的卓氏家族,据说这个家族当时是富可敌国,这个家族之所以需要专门介绍,因为除了财富这个家族后来出了个比钱更值钱的,著名的才女-----卓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