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历法-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立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时间不断完善。先秦时期,人们知道了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几个主要节气: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是利用土圭测日影确定的。现在在河南省嵩山脚下还保留着一座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它是土圭测日影的最好佐证。
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
我国的农事作业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一年中气候冷热的变化,对于农作物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可以知道它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相对所处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等份,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分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后来人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基本含义: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风——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同时也是有芒的谷类作物(谷、黍、稷等)播种的最佳时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天气开始越来越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逐渐增多,地面会有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了。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