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维导图-wps在线思维导图
很久没有谈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也很久没有谈过思维导图方面的话题了,最近看秋水在做思维导图的培训,发了关于思维导图方面的总结,也就思维导图本身简单谈下零碎的一些思考。
思维导图只是我们进行形式化和图形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单点逐层思考和展开的一个树状结构,因此对于静态的矩阵和维度结构,动态的流程架构都不适合用思维导图。虽然思维导图本身节点间可以增加一些关联线条,但是其主体和核心仍然是体现的树状结构。
画了很多思维导图,感觉最适合思维导图的场景仍然是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数量,目录结构的梳理,知识管理中本身就说到知识树,可见知识体系是很适合用思维导图 的。其次即关于主题观点的讨论和头脑风暴等,很适合用思维导图,因为在讨论中各个分类或知识点行动点不断的再进行重新归类,聚合,分解等动作,而导图工具 本身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层便捷能力来高效处理,这是采用word和excel表格很难快速到达的一个优势。
对于思维导图本身,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画的很好的思维导图,不管是手工绘制的还是工具画的,最终的呈现效果和内容都很好,但是我们后面真正又拿出来看和回顾 的时候又有多少呢?或者说即使对于实践和问题驱动的场景,当实践驱动的时候我们又真正先找思维导图来看的时候又有多少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时候有,但是 不会太多,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可以得出另外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思维导图真正的作用往往更多的是思维导图的作者在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的规整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做完思绪也基本整理清楚了,显性的知识已经转化为隐性的知识了,作者本身是最受益的,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体系化和结构化的过程。看图的人不会有太多的受益,看图的看到的是死的静态结构,结构动态形成的思维过程无法洞悉到,那么看图后你吸取的知识自然有限。
所以做思维导图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不重要。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当时做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一个思维导图,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做,到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差不多花了好几周的时间,查阅和整理大量的外部资料,不断的调整分类层级,整理结构,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版本。那么最终的结果和输出已经不重要了,而 整个思维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就是思维导图往往适合团队或个人前期零散的思考点整理和调整,各种思考的中间阶段产物,这种产出的最大作用就是后续马上会用到进一步的结构化和文档化上。 比如写一个方案,前期构思可以用导图,后续跟踪导图思考逐步展开成文档;讨论一个项目可以用导图,把wbs列清楚,后续根据导图内容展开为详细的计划;相 互间的沟通可以用导图,作为一个中间产物作为后续行动的指导等等。这种时候用思维导图作用很大,也极大的提高了个人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协同效 率。
把这个问题将清楚了,再回来看如何才是一个好的思维导图?首先你的思维导图是否符合MECE法则, 即相互独立又完全穷尽,这个是一个好的思维导图的基本。其次你的思维导图是否容易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或者说辅助别人记忆,包括主题的个数,逐层展开的 层级,能否将你的一些核心动态思维烙印体现进入静态的结构,比如加序列号,加关联或其它方式;最后一点最难点,或者说很多思维导图完全没法看的原因,即虽然有树状的分层和展开,但是同层的节点是否在同一个维度,同层的节点是否属于同一个粒度?我们很多时候在画导图的时候不注意这个问题,那么画出来的导图体现你的是你混乱的思维,你呈现的图形上再漂亮也没有用。就拿ppt呈现来说,我们说文不如表,表不如图,但是核心都是思维的结构化,一个结构化的很好的纯文字展示对听众的帮助也足以胜过一个混乱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