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吟·经典重温】侯素杰:经典永不过时——《经典常谈》读后感-经典常谈在线听书
原标题:【青吟·经典重温】侯素杰:经典永不过时——《经典常谈》读后感
青吟·经典重温
文\侯素杰
信都区李村中心学区
《经典常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作者朱自清。
提到朱自清,人人都能联想到《背影》和《荷塘月色》,所以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家。读过《经典常谈》之后,你才能更加了解这位大师级的学者。
在这本书中,朱自清运用了簇新的理论工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梳理了古代文化经典典籍,读来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感慨:要是能在高中读过这本小书就好了。2020年四月,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经典常谈》的确位列此目录的高中段之中。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简单思考了一下其中的缘由:一是,高中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是阅读本书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即使读了这本书,也没什么用;二是,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而且学得知识很多很全面,但是这些知识凌乱无序地储存在大脑中,亟需一个更宏观的思维框架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理顺,《经典常谈》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三是,朱自清在这本书中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讲课口吻来行文,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如果能在高中读过这本书,自己一定会更早体悟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大价值。
那我们普通的成人呢?还有没有必要读这本书呢?朱自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民国时期的中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可能不多,但是在现在,人人可以称得上“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所以,“见识经典一番”“接触本国经典”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
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仓颉造字”的传说和“伏羲画八卦”的传说,比我们常见的版本更有意思,也更有理据。比如,论述《尚书》历代各种版本的真伪,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大儒治学还是很有思辨性的,特别有意思;比如,用“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解释《诗经》的歌谣本质,可谓是雅俗共赏……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礼记》的介绍。上学时,我们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祝福》《社戏》时,老师经常讲作者在批判封建吃人的礼教,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什么叫“吃人的礼教”。朱自清是这样给我们讲述的:“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这估计是“礼教”最好的注脚了。
还有更有趣的。如果让你从古代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什么结婚一定要有仪式,你会怎么说?介绍《礼记》的部分这样来解释这个问题:“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
这部分还有一处,我觉得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十分得体和必要的:“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朱自清说这是生活的艺术,这生活的艺术就是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经典永不过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