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黄花大闺女”,而不是红花、兰花呢?-黄花大闺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黄花大闺女”这个称谓,从南北朝时期寿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说起。寿阳公主天性纯真,每天都喜欢与宫女们做游戏,宫廷很大,不同季节的花儿争相开放,可以说是鸟语花香。一天,寿阳公主玩得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

这也是机缘巧合,正好这个时候一阵微风拂面,配合着柔和的阳光,真是人间一大享受。腊梅花在微风中纷纷落下,有几朵调皮的花儿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
本想轻轻擦去,但无奈这花痕十分顽劣,更加紧紧地贴在了寿阳公主额头上,但这恰好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

对于爱美的寿阳公主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肯定。所以后来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还别说真就比一般的化妆品好看。宫女们也开始自己动手,把这装扮传播了起来。
因为越来越受到欢迎,很多大家闺秀也开始这样打扮自己,所以直接就把这种打扮的方式称之为“梅花妆”。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腊梅可不是一年四季都会有,只会在11月中旬开花直到次年3月左右,虽然花期长,那也抵不住爱美的姑娘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采集花朵的黄色花粉,将其做成黄色的粉料,称为“花黄”,再用其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然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因为花黄是给少女们的装饰物,所以还未婚嫁的少女就被称之为“黄花大闺女”。这里的“黄花”和“花黄”表达的意思一样,在民间俗语中,就有“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的说法。
古人把菊花代指“黄花”,因为菊花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这正好用来形容一个人高洁的品性。基于此,古人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行贞洁。

因为古人生活的年代,存在男尊女卑的习俗,所以对于女子的贞洁要求很高。有了黄花闺女一词之后,也是对女子的一种约束。不过如今已是新时代,人人平等。女性不但能够守住贞洁,还能自由恋爱,嫁给自己心爱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