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人一结婚就等于把命运给抵押出去了-结婚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
婚姻的围城是钱钟书小说“围城”隐喻中众多围城中的中心围城。“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西方古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英国)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法国)在钱钟书小说《围城》中,婚姻的围城主要体现在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佳的婚姻生活中。
方与孙相识于赴三闾大学任职的途中。在三闾大学,两人生活得都不愉快。困顿烦恼中两人产生了抱团取暖的需要,于是迅速由恋爱而定婚,旋即又步入婚姻的殿堂。走到这一步,是生存的需求,感情的需求,总之是共同的需求。婚姻让双方感到了生活的稳定和温暖,有了共同休憩的港湾。
最初的婚姻生活是甜蜜的,然而不久就开始出现小摩擦。结婚之前,双方是同事,熟人,恋人,有一定的距离,互相对对方都看不太清楚;双方为了搏得对方的好感,彼此都很客气、礼貌和忍让,都把自己的缺点、弱点小心翼翼地掩盖着。结婚之后两人零距离了,彼此也不必要那么客气和礼让了,自身固有的缺点、弱点也就暴露出来。双方的面目与原来都不太一样了,于是对对方就感到有点失望,感到自己看错人了。这就是方鸿渐所说的:“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其次,婚姻生活看似是两个人的事,其实关涉到双方家庭(家族),亲戚,乃至于更广大的社会面。小家庭要融入大家庭、家族、亲戚,融入社会,总是有盘根错节纵横交错的关系要处理,于是少不了会产生无穷无尽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纠葛。例如,方家嫌孙家赔嫁少,嫌媳妇不漂亮,不懂事,没有恪尽媳妇之道。孙家嫌方家封建,迂腐,对自己女儿太简慢。柔佳在方家受婆婆挑剔,受妯娌挤兑,鸡毛蒜皮,琐琐碎碎,没完没了,极其无聊。方鸿渐在孙家的待遇也好不了多少。孙家嫌女婿懦弱无能,瞧不起他,连仆人都不尊重他。就这样,小家庭所处的环境中到处是“一地鸡毛”,让双方都觉得压抑、憋闷,感到无法忍耐,都想逃离而不得。
再次,家庭生活,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是需要经济为基础的。而方鸿渐的小家庭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还需要双方家庭的资助。为了生活下去,他们都必须出去找工作。求职不顺利,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顺利,让方鸿渐身心疲惫。加上日常生活中为小事不断的口角、怄气,两人心里都烦不胜烦。
还有,结婚的双方,每一方对对方既具有了某种权利,同时又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意味着负担和不自由,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一结婚就等于把命运给抵押出去了。不自由也让人感到心烦。
种种难以言状的苦恼和厌烦,一次充满意气的激烈冲突中,双方都动了手,使本来就有裂隙的夫妻关系更加恶化,柔佳一气之出走去了姑母家,方鸿渐茫然不知所措,麻木的睡去:“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总之,婚姻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苦恼和麻烦。温暖幸福吸引人趋向它,苦恼和麻烦驱使人逃离它。这就是所谓的婚姻的“围城”。
方、孙二人的婚姻之所以成为“围城”,当然有其特殊的、个别的、个性的原因,但是,这种特殊里包含着普遍,个别中寄寓着一般,个性中蕴含着共性。每个人的婚姻从具体而微的角度看可能各不一样,因而各有其特殊性,偶然性,然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撇开千类万殊的差异,抽象起来看就有其必然性、普遍性。
婚姻是一座围城,那么进入这一围城就一定走向悲剧吗?那不一定。这要看进入这座围城的人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看他们会不会调整和适应,调适好了,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为此人们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结果是既充分享受了婚姻生活的幸福,又避免了或恰当处理了婚姻生活所带来的苦恼和麻烦。
调适的努力是多方面的。从思想上看,双方要明白爱情和婚姻的联系与区别。婚姻当然要以爱情为基础,但用周国平的话说,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因此,恋爱中的人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这完全可以理解;而结婚后进入现实生活,要天天生活在一起,无形中双方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这也完全正常。这未必就是对方有意欺骗了你,而只是过去的境况下没有暴露的机会。当对方暴露了以前没有暴露的缺点和弱点时你怎么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致命的缺点,那就理解和接受它。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他(她)不是,你也不是,大家都不是。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些话都充满了人生智慧。
这些智慧的获得肯定是古人从不完满的人生中总结出来的。他们的人生也不圆满,他们看到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人也一样。于是他们对于自己遇到的不完美理解了,接受了。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失望?!你有什么理由失望?!如果你紧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不能容忍,那只能证明你的简单、幼稚和偏狭,还不够理性和成熟。成熟理性的心态应该是,学会与有缺点、弱点、错误的人相处。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一味地接受和容忍,而是说在容忍中批评和改造乃至于斗争,在批评改造斗争中容忍。在容忍和批评斗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把握好一个度。这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平衡,而不是一味迁就的消极忍耐的平衡。这样的婚姻生活就充满活力。
西哲蒙田曾引某人的话说:“美好的婚姻是由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耳不闻的丈夫组成的。”这话当然是一种戏谑和调侃,是黑色幽默,但是,如若抖落其中的玩笑成分,余下的合理成分是,对于对方的缺点弱点不要过分较真,过于苛刻。看来善于较真的西方人也有了东方人的智慧,或更准确地说是,在婚姻观的某一点上东西方人达成了共识,人类有了共通的智慧。
对于对方的缺点如此,对于家庭中的矛盾与冲突也应作如是观。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是琐琐碎碎的生活小事,而一旦发生冲突如果不加节制,往往又会酿成大的矛盾冲突。
就方鸿渐和孙柔佳互相动手打人的最大一次冲突来说,完全是非理性的意气惹的祸。就在他们激烈冲突未爆发的几个钟头之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佳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佳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但是,一语不合,或者口气不对,或脸色不好看,就激出了意气,一怒之下就使局面不可收拾。
夫妇之间的许多悲剧往往并不是由大事而是由小事引起的,岂不悲哉?!所以理性和宽容是夫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浪漫的恋爱,由激情支配往往是非理性的,但也绝对不可没有理性的约束。完全没有理性的约束就像脱缰的野马,断线的风筝,走向绝路是必然的!
需要约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行为。婚姻生活,既是个人间的私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走进婚姻的人就不能光是想到权利,还要想到义务,想到责任,就不能仅仅追求自由而不顾社会规范。
这些说起来都是老话,也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一回事。知和行若能取得统一,至少是大致的统一,人们就可以减少婚姻生活中的苦恼而增加其幸福,婚姻的围城就不致于变得很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