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制(四)-清代的官职从大到小
五、官员的出身——正途和杂途:
1.官员的出身:
官员的出身有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廕生、生员、官学生、吏八项。
2.满汉的区别:
没有出身的满人叫做“闲散”,汉人叫做“俊秀”。出身有正途和杂途(也称异途)的分别。
3.正途:
正途,指经过科举考试而录取的进士、举人(以上称为科甲)以及员生、廕生和监生中的恩监、优监。
4.杂途:
有保举而得官的,也视同正途。其他各项以及捐纳得官的,都叫做杂途。
5.详细说明:
举人应会试三科都没有录取的(远省只需一次),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任为国子监监丞、翰林院待诏、知县、直隶州州同等官的资格。
又在几科会试之后,拣选会试三科以上未取的举人举行“大挑”,由大臣面试,及格的一等任为知县,二等任为复设教谕、训导等官。
6.进士:
进士的一甲一名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一甲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中在二甲、三甲里,再应一次朝考(一甲三名也陪考),成绩好的派到翰林院学习,叫做庶吉士。
在下一科时(就是三年后)举行“散馆”考试,可以留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也可以为主事、知县等官。
进士没有考中庶吉士的,也可以做主事、知县、府教授等官。所不同的是:庶吉士做知县,可以带缺出京,叫做“老虎班”。
非庶吉士的进士任为知县,叫做“榜下即用”,分发各省补用,不像庶吉士那样有优先权。而且,庶吉士为主事,分部行走,可以随时补缺;非庶吉士的进士只能做额外主事,学习三年期满,再有真正的资格。
7.进翰林的好处:
修撰、编修、检讨以及庶吉士,统叫做翰林。考取了庶吉士,叫做点翰林。科甲出身的人非常希望做翰林,因为做了翰林可以和皇帝经常接近,飞黄腾达的机会较多;而且主考、学政、御史,也多从翰林里考选。由翰林而“开坊”,前途的希望是很大的。
8.贡生:
贡生有拔贡、恩贡、岁贡、优贡、副贡之别(还有例贡一种,是由于捐纳而来,不在正途之列)。副贡是乡试的副榜,犹如备取生。其余四种,皆从生员中选拔成绩优异和年资较深的充任。其中拔贡十二年选一次为最难。贡生应入国子监读书,但实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经过考试、验看后,可以任为知县、教职以及佐杂等官。
9.廕生:
廕生,是父亲做了四品以上的官,遇到国家喜庆大典时,授给儿子一官位,叫做恩廕。如果父亲为国殉难,就不拘他官居何职,都可以授儿子以官位,叫做难廕。
10.保举:
保举,是办理河工、边防、赈灾、剿匪等事,有了劳绩,有主官保举而升官。保举有明保,密保;有大案,有专摺。密保比明保郑重些;大案是一批人同时保出去,专摺是专保一人或少数人。
又凡是被中央或地方官员保荐孝廉方正、山林隐逸、博学鸿词、经济特科之类,经过考试而获官的,也称保举。监生,有恩监、廕监、优监、例监的分别。其中的恩监和廕监,也作为正途出身。
11吏:
吏,指各官署管理文书的胥吏。当了五年以上的书吏,是可以取得做起码官员的资格的。
12.捐纳:
捐纳,就是花钱买官做,为当时一大弊政,影响很大。
13.总结概括:
正途科甲出身的官员,以为自己是凭“学问”换来的,所以瞧不起用银子买官做的捐纳人员,但是,钱可通神,清末捐纳盛行,花钱多的人,很快就可以补缺。
尽管是科甲出身,不另外出钱,也就不容易有得缺的机会。
参考资料:《清史稿》。
我是在探索历史中的小小罗,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