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又出山了!发布新纪录片《陌生人》预告,一小时后被封禁!-柴静人去哪了
文|孤馆深深
编辑|孤馆深深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柴静在合适不过了,沉寂多年的她,携最新的纪录片再度出山,然而预告片刚放出来一个小时,就被平台封禁了!
央视女主持人柴静的过去是一段她自己都不愿再提起的往事,而在这些年里,柴静没有在公众面前露面,直到今日,她再一次回归了大家的视野。
她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又如何从万人瞩目到现在穷途末路的?
«——【·纪录片《陌生人》,柴静妄想的回归·】——»
柴静在今年八月中旬推出的全新纪录片《陌生人》,仅仅是推出了一个短短的预告,就被很多网友关注。虽然说仅一个小时就被封禁,但是依旧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围观。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六集,而主要的内容是柴静从2017年开始和丈夫移居到西班牙后发生的事情,在这部纪录片之中,柴静记录了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努力生活。
而这个国家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和平,仅仅一个月内,柴静就遭受了和恐怖主义。第一次,她体会到了死亡距离自己这么近。在这个国家所看到的生与死,深深的触动着这个外乡人,于是柴静开始干起了老本行,拍摄了这部纪录片。却没有想到,这部片子还没有公诸于世,就提前死于襁褓之中。
而预告片发布平台上显示的消息是,因为这部片子有违规内容交到了用户的投诉,因此才会被封禁。而这个情况,柴静似乎早就预料到了,并且在发出的预告片末尾,她就曾提到,如果在国内的平台没有顺利发出,希望大家能到国外的平台观看。柴静的视频被封,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有谩骂。
但是更多的是来自新闻行业和媒体行业的鼓励。他们表示,柴静的勇气要比现在这个行业里很多人都要高得多,而视频被封也不是柴静的问题,就是这部纪录片涉及的敏感话题过多,不仅有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国家的样,非常敏感的问题。这样的话题,不论放在什么时候,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一种质疑和挑战。
柴静的勇气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现过,在2003年,我国遭受非典肆虐的时候,柴静就以主持人和记者的身份进入了隔离区。
她也是我国第一个报道非典前线状况的记者,在他的带领下,国民们看到了被非典折磨的病人。在她的身上,作为记者的无畏和大爱,不仅鼓舞了当时民众的心,也让大家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而柴静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以爱国敬业自居。柴静的事业和工作都因为他这样的形象得到了观众的支持,但是好景不长。
在2013年时,柴静在美国结婚生子,而她的孩子也成为了美国籍。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毕竟在当时的确有很多人选择美国,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的优秀。
但是柴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外界有着自己的形象和包袱,她这样倾向性的行为自然会让人感到意外。这件事情一被爆出后,柴静的工作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主持的很多节目都被停播,也引来了很多网友对她的质疑。而这件事情也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10年时,柴静就站在了欧洲国家遏制碳排放量的一方。
而这个提议打着保护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旗号,公然针对我国发展。柴静却偏袒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碳排放量提出了质疑。
甚至与对这方面有专业研究的科学家丁院士进行争论,最后被丁院士怼的哑口无语。在他们的争论之中,柴静不断的以西方国家的数据与中国数据进行对比,用捧高踩低的方式,对中国的环保政策进行污蔑。
太君的语气早就没有了,之前那样公正明了的感觉,反而变得夸夸其谈,语气中充满了不屑。而丁院士直接揭发了她语句当中的逻辑漏洞,这也让柴静在镜头上变得非常的尴尬。似乎在那个时候柴静才明白自己的站位并不正确,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只能强制性的回击。
作为记者的柴静不能正确的站在立场上公布自己所知的真相。在此刻,柴静已经失去了作为本分。
在柴静偏向西方国家摒弃真理的时候,她也必然会被群众舍弃。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打开国门,吸收外界文化,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改进。但又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好,更不意味着有人可以打着西方的名号来对中国的决策进行污蔑。
况且柴静一边打着爱国的旗号,一边舍弃国籍成为美国公民带着孩子移居国外。同样在自己争论环保时,也依旧驾驶着大排放量的车吸着烟。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自然不会让人信服她的话。面对观众这样的质疑和揣测,柴静的解释就仿佛雨水落入大海,掀不起什么太大的浪。
很多人都自发的开始抵制柴静,而他的社交平台也很快的被那些负面的评论压倒,柴静一下子就从天堂坠落,他无法忍受这样的落差感,于是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也关闭了自己在国内的社交账号。
柴静一下子就从天堂坠落,她无法忍受这样的落差感,于是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也关闭了自己在国内的社交账号。
作为才女的柴静落得如此下场很让人感到唏嘘。这个山西姑娘或许是真的没有想到,仅是自己的一句话,做出的一件事就毁掉了她热爱的事业生涯。
«——【·质朴的山西姑娘·】——»
在1976年年出生,在山西的一户知识分子人家之中,年幼的他从识字开始就对书非常的喜爱。柴进的家中虽说算不上富裕,但是在当地也是有名的人家。
由于家教和教育环境,柴静16岁时就考入中南大学主攻会计。但是那时的她并不喜欢会计这个专业,而是对电台主持人充满了好奇。
在学校里,她就经常给广播站投稿,喜欢将自己的文章拿到外面去给人家欣赏。渐渐的,柴静也开始向往自己,将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毕业后才进进入了当地的铁路局上班,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这就是个铁饭碗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轻松安逸。但是此时的柴静已经不想在这份工作上继续过下去了。
她开始自主的给湖南电视台写信,希望能得到在电视台里的一份工作。收到信的工作人员觉得柴静的未来可期,于是告知她前来面试。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小姑娘,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走上了逐梦的道路。
而过往积累下来的知识涵养以及口才都在这里展现了出来。久而久之,柴静的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成为了《夜色温柔》主持人。
虽然说在这个行业柴静小有成就,但是她并没有倾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磨练自己的能力,她明白对于自己这样非科班出身的人,努力的道路还很长。
柴静的付出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节目,甚至很多人会守到半夜。听完柴静的节目再去休息。在这里的三年,柴静如鱼得水,有着很快速的成长。
柴静独特的提问方式和观点,总是能吸引到很多人的注意。为了让自己的主持能力得到提升,他果断前往了北京广播学院学习,并且开始接触记者的这个行业。
对于那些来之不易的机会,柴静也非常的珍惜。他参加的节目越来越多,在2000年时,柴静接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进入央视主持节目。
在这个过程中柴静遇到过挫折,也从挫折中明白了自己身上的知识缺陷,她明白自己要反映的是民众最真实,最深层的问题。
而不是浮于表面的那些所谓的新闻素材。在央视的这些年,她的提案在不断否决,不断重写的环境之中。逐渐他从一个提案都写不好的人,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主持人,她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底层,走进前线。
那个时候的柴静有着作为记者,作为主持人的本心。而后,柴静也将自己从业十年的感悟写成了一本书《看见》,而这本书也成为了他另一个领域的开端。
一经出售,销量就很快突破了100万,对于一个并不是专业作者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了。
那段时间可谓是柴静的巅峰时期,将它送上神坛的是她自己,是自己推下神坛的,也是自己那些不明倾向的人和行为,都让人爱她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作为记者的她在有偏向性行为时就已经走在错的道路上了。
因此,当他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时,依旧会有人对他的回归感到抵触,但是更多的人依旧希望看到纪录片能问诊播出,想要了解她究竟有没有找回那份做记者的初心。
«——【·总结·】——»
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受到外界的监视,更别说是向记者,主持人这样面向大众的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人都是从他们的身上来了解这个事件,了解真理,一旦具有偏向性,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人们的误解。
柴静的行为的确有很多不妥,她的语言和行为都脱离了群众,如今想要再一次回到群众身边,这个过程将会变得非常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