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麻花特开心》,证明了喜剧厂牌的尽头是团综?-麻花搞笑
今年,开心麻花的首部团综《麻花特开心》播出。
这档由沈腾、马丽、艾伦、常远等开心麻花旗下艺人共同出镜的真人秀,每期一个主题故事,并在其中融入“麻花系IP”,嘉宾们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麻花特开心》还在录制时,就因路透登上过热搜。开心麻花的品牌效应,加上沈腾、马丽这对CP再度合体,都让这档综艺备受期待。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只要有沈叔叔这个综艺不会差”“开心麻花出品的,应该很好看”等评论,可见观众带着很强的“滤镜”。
节目播出后目前已上线三期,至今未开分。豆瓣热评中,有人表达了对节目的喜爱,“2022年新的下饭综艺!”,也有许多观众表示了对节目的失望,“环节老套,没能挖掘麻花特色”等评价比比皆是。
近两年,做团综的喜剧厂牌越来越多。除去现有的三档厂牌团综,去年《脱口秀大会》的嘉宾杨天真,甚至催促笑果尽快出一档团综。这一方面代表了观众对喜剧演员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喜剧题材综艺一直比较有市场。
前景是广阔的,但目前各家的团综,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喜剧厂牌的团综应该如何发挥优势,又如何避免“集合一群有趣的人做无趣的事”?
喜剧厂牌做团综近两年,喜剧厂牌做团综的越来越多。
2020年,德云社率先打响喜剧厂牌团综第一枪,推出了《德云斗笑社》,紧接着以宋小宝领头的辽宁民间艺术团,也推出了团综《象牙山爱逗团》,之后便是以开心麻花艺人为主体播出的《麻花特开心》。
做出一档好看的团综,对喜剧厂牌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不论是相声、脱口秀还是话剧都扎根于线下,疫情出现后,线下演出受阻,厂牌生存更加艰难。因此对喜剧厂牌来说,综艺也许是当下能与观众产生连接的最好方式。
综艺也是快速提升旗下艺人知名度,推出新人的方式,这在脱口秀相关综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笑果团队通过《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两个IP节目,成功捧红了王建国、庞博、杨笠、张博洋等多位旗下演员;刚刚收官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也让王皓史策、大锁孙天宇等多对搭档成功出圈。
《德云斗笑社》的团综亦不例外,参与第二季录制的除德云社较有名气的相声演员外,还加入了刘莜亭、高莜贝两位知名度不高的“新人”演员。虽然两人在团综中的戏份不多,但通过一整季的频繁刷脸,“以老带新”以及与师兄弟的互动,让两人在观众中有了姓名。
而在《麻花特开心》中,也出现了刘迅、许文赫、高海宝、李海银等新鲜面孔。对这些演员来说,麻花团综无疑为其提供了出圈机会。
近几年,喜剧题材综艺一直在更新迭代。
制作方与平台方也在试图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的嘉宾阵容,激活大众对喜剧题材综艺的热情。今年喜剧综艺更上一层楼,年初《吐槽大会5》的“封神”和年末《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出圈,似乎证明了喜剧综艺赛道的天花板可以更高,形式也可以更多样。
喜剧厂牌团综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喜剧综艺赛道的探索。而观众对喜剧演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比较高,因此喜剧厂牌做综艺或许有着天然优势。
出圈很难
从目前几档团综的结果来看,或多或少都存一些问题,想要出圈或成为爆款有一定难度。
以《德云斗笑社》为例,节目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设置游戏环节,游戏结果都导向每期的相声竞演环节。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议题与相声文化结合起来,在不背离德云社的主业的情况下,通过真人秀环节体现团员性格,表现节目主题。
尽管导演组已经尽量利用环节设置,将真人秀与德云社融合。但从豆瓣的观众热评可见,还未能在相声与游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综艺满分,相声零分”“下季把游戏和相声分开吧”由于相声竞演环节,留给演员们创作的时间较短,相声质量难以保证,观众的观感并不好。
从节目制作团队的采访中可知,“麻花团队的日常生活就非常有趣,他们会抛梗、接梗,但不太能够在既定剧本(表演)中展露出来。”所以,导演组是经过几轮沟通后,选择了目前这种无剧本、沉浸式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希望通过此种形式把麻花有趣的地方展现出来。
先有团才有综
团综,最早是以偶像组合为主体的真人秀综艺。
以展示团队成员日常生活,相互爆料,游戏互动等内容为主,通过这些让观众迅速认识组合。团综最早出自韩国,每个娱乐公司都会为偶像团体打造团综,这是“造星流水线”上不可缺少的一环。通常是以电视台与公司合作的形式出现,电视台有专业的节目团队,双方经过共同策划推出团综。
而国内团综最早出现于2013年,国内组合SWIN、TFBOYS、SNH48都推出过自己的综艺。2018年,国内互联网选秀节目兴起,腾讯为旗下组合“火箭少女101”量身打造了一档团综《横冲直撞20岁》,请来了综艺名导谢涤葵,也让国内团综迈向新高度。
一档合格的喜剧团综,应该既能发挥喜剧演员的优势,又能在不背离厂牌自身业务的情况下,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凸显团员的真实性格、人物关系,团队气质。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旗下艺人与厂牌深度绑定,进一步打造品牌IP,巩固核心粉丝。
从这一点上看,《德云斗笑社》或许更贴近“团综”的逻辑,这和德云社近几年的发展路径分不开。
德云社一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出新人演员,巩固粉丝群体。
在线下,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相比话剧、音乐剧等演出的交流互动性更强,容易增加粉丝黏性。德云社演员每年拥有开封箱、钢丝节、“小园子”等多场演出。演员可以通过这些线下演出吸粉固粉,与偶像团体的演唱会、握手会有相通之处。
在线上,德云社很早就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网红演员。
近两年,德云社更加积极地拥抱流量,拥抱互联网,每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固定推出一批“流量艺人”。德云社开始以经纪公司的思路去运营厂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饭圈”,拥有了一批“德云女孩”。她们将流量明星粉丝团的运作手法和应援方式带入相声圈,也帮助强化了德云社IP品牌。
过去这些铺垫,确实让观众对德云社品牌有了一定认知。因此在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受到冲击时,德云社推出团综《德云斗笑社》,才能快速被粉丝和观众所接受。
另外两家喜剧厂牌,笑果文化和开心麻花也同样具有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
只不过笑果文化与德云社的发展路径相反,笑果本身是一个综艺团队,因此先通过打造现象级综艺节目,再带动线下演出。而每年两档节目固定节目,也让“笑果艺人”的标签与旗下多位脱口秀演员深度绑定,观众认可笑果的IP。
而《脱口秀大会》的衍生节目《脱口秀小会》也无限趋近于“团综”,既巩固了观众对笑果演员群体的认识,也在观众群中建立了不错的口碑,豆瓣获得7.6分,热评中甚至收获了“日常比脱口秀好看”的评价。
开心麻花最早通过打通线下演出和剧场院线,布局演出全产业链。凭借着《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驴得水》等电影奠定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几年麻花电影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波动。
由于更多靠电影来建立大众认知,麻花除了沈腾、马丽、艾伦、常远等头部演员外,并没有推出更多的“麻花艺人”。致使观众在团综中,最多只能“磕到”沈腾与马丽这对银幕搭档,很难建立对麻花团队的整体认知。
这对想要做团综的团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团综质量够好,沈腾的人气对节目来说是锦上添花,但以《麻花特开心》目前的口碑来看,相比于强化麻花品牌,更像是靠头部演员的人气支撑热度,节目究竟能有多少热度,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