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作者「高天」用技术手段分析出跨年晚会中部分歌手假唱?-高天是哪个电视剧里的人物
看完码农高天的分析之后,我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不能好好的听歌了
某热门综艺顶流艺人的演唱
最近朋友一直推荐我看一个特别好看的节目《 》,我就从第一季回头开始补这个节目,发现确实特别好看,不管是节目的形式、乐曲编配、前辈新人的合作碰撞、甚至主持人都无可挑剔,非常好,所以就这两天一直在看。
好看的综艺昨天听到一首歌的时候突然有点奇怪,这首歌非常好听,无论是编配还是现场表现也都很好,但是我只听了一小段就觉得:太完美了。其实上周末已经看了这几期,放在之前我可能只是会感慨水平很高,但恰好就是上周五的时候看到up主码农高天
关于“跨年演唱会歌手修音可能性分析”的两期视频,就不自主的有一点警觉。首先,在我的印象里,这位新人不是以歌手的身份著名的,其次就是这首歌的演绎从音准上看过于出色了,甚至超过了同组的榜样歌手。所以我就在想,这个节目总不至于也修音吧,(不会,肯定不会),但是既然up主都授之以渔了,我们也可以分析下。
使用和up主相同的方法,用spleeter分离人声,再用parselmouth对音频进行处理,画出频率图。其实不只是up主提供的工具,我们平时处理音频的时候有非常多的软件都可以看音频的频率图, 其他可以显示频率图的软件但是有一些差异的地方在于一般软件的频率图都是连续的波形,而parselmouth处理后的频率图是离散的点,对比下来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可以体现频率的分布,结果也更加直观。
处理了音频之后,不出意外的是,这一段演唱对应的频率果然是令人意外的精准,结果如下:
新人歌手演唱这个歌的定调是B大调转D大调,因为男女对唱音域不同,前面新人歌手用了B大调,后面榜样歌手用了D大调,我们也重新画了一下辅助线看一下榜样歌手这部分。
榜样歌手演唱整体也比较精准,但是仅有个别音有偏差,所以也就是说看节目时候的感受:这位新生代歌手的音准非常完美,甚至完美过榜样歌手的感觉是和数据一致的。对此呢,我不评价也没什么资格评价,但是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判断。
关于评价标准的疑问
其实在那天看码农这位up主视频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是他关于真唱的标准的判断的:音准非常完美的演唱一定是修过音的。对此我是打一个问号的,虽然我自己唱歌很菜,处理自己音频的时候可能多多少少都会修一修,但是顶级的歌手也没有办法做到现场非常精准么?up主给出了几位他认为的顶尖歌手现场演唱的音频分析,从频率图上看确实是有一些瑕疵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同一个歌手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演唱状态,不能说up主找到的音频里音准不那么完美就说不会有完美的情况吧。可是在现在修音这么普遍又容易的情况下,我们又确实很找到一个参照去分析或者判断,到底一个完美的演唱是修音了还是真的发挥很好。我思来想去想到了合适作为参考的节目:声乐水平很高,又一定不会有重度修音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觉说这个比赛是国内青年歌手声乐比赛的天花板应该没有人会质疑吧,评委都是权威中的权威,选手都是顶尖中的顶尖。
青歌赛评委我这里找到了一个第十五届青歌赛流行唱法金奖的选手的决赛作品,如果说歌手每一次发挥会有差别的话,那获得金奖的参赛作品,应该可以算是发挥水准比较高的作品,这个逻辑大家应该可以认可吧。
第十五届青歌赛流行唱法第一名:王晰那我们一起看看决赛过程的一个作品,王晰在决赛这个时候选择了一首《野百合也有春天》。
处理了之后大家可以看一下,频率图并不完美。
野百合也有春天不好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首歌王晰用了比较爵士比较慵懒的演绎方法,bossanova的节奏、中间有很多半音、演唱过程又有很多装饰音,所以导致频率图上会有很多不在调内音上的点;第二就是这首歌王晰发挥的确实不算完美,比如结束音应该还是想唱在调内音上fa上的,但是有一些偏低。
好那这一首歌不完美,为了避免是某一位选手的意外情况或者某一届比赛的特殊情况或者某一种唱法的问题,我又找到了第十四届青歌赛,美声唱法的冠军选手陈苏威的一首决赛曲目。陈苏威应该是由第三炮兵文工团选送的选手,我一直觉得美声歌手的嗓音条件、声带的机能应该是几种唱法里最好的,那我们也看看情况。
第一句其实就有瑕疵,我们看下处理过的频率图,比如朝字应该是la,可以看到有一些偏高。
灿烂的朝霞把la单独放大,再加几条辅助线,
放大“朝”中间的一条白线是十个音分,这个地方虽然有颤音,但是平均的频率大概高了50-60音分。如果你听不出来这个音有问题,那其实不用来杠说诶谁谁谁肯定没修音呐因为我听过现场版就很好听之类。好听不好听是主观的,但是数据上是很客观的。所以这个就是青歌赛的几首决赛作品的情况。
一点感想
看到了这个结果之后我从意外慢慢开始有点恍惚,一边回想也一边翻了更多的节目,小时候可能鉴赏能力不足,现在想想反应过来好像近几年各类综艺节目中的声乐表演的平均水平,比十几年前声乐比赛天花板节目的水平还要高出一个档次。难道十年的时间让国内明星艺人整体的声乐功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么?我有点不知道这意味这什么。
其实在棚里给专辑录音的时候是有非常多的手段给音频进行润色的,比如可以通过压缩来改变动态,通过修音完善音准,调整节奏让节拍更精准,调节均衡突出声音的特质,还可以加上激励、混响、延迟等等一系列效果,所以有些歌手棚里录出来的水准要比现场高太多。但是随着这些效果呢可以越来越多的在现场可以即时或者说很迅速的完成,现场修音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也就让唱功普通的一些歌手也都有了完美发挥的可能。所以这么看下来,不得不说,对声乐类音频进行一些后期处理,可能已经是电视节目中非常常见的事情了,技术上有条件,受众上有需求,结果上也符合。我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非常复杂,一方面觉得对于一些综艺节目来说,通过润色让作品减少一些瑕疵本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一首歌曲里本就不只有音准,还有歌手的气息情绪编配中的和声多声部配器设计等等,适当的修一修人声,可以让这个作品有更好的呈现。但另一方面,能接受音频处理的程度又很难让人把握,我们不能说统一诶所有节目,修音只能修20音分以内,换气口只能切3dB,不可能考试给出答案了跟学生说诶一人只能抄20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担心还能看到多少真实的东西。今天修了音,明天节奏重调了,后天换气声裁掉了,大后天均衡调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音色了,联想英伟达之前发布的渲染出的虚拟场景,不久之后所有的音视频素材全靠合成也不是不可能。
英伟达发布会合成出的场景回归音乐的本质
最后想说的是,技术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一定会有更高端的技术让各种演绎变得越来越完美,不管我们怎么不情愿,都需要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如果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可能反而会让自己的生活缺少很多乐趣和惊喜,看到有瑕疵的作品就想这唱的啥还不如我,看到完美的作品就琢磨诶这个完美过头了,一定是修过的blabla。那我们在未来看节目的时候可能会索然无味,既让自己感到疲惫,又会忽略作品中其他的美。所以让自己轻松一点方式可能就是: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真实成为常态。同时也想说,正是因为这些不真实,我们也更应该为真实的努力多一份宽容,肯定努力和成长的价值,多一份期待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