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宠辱不惊,贫富安然(宠辱不惊是成语吗?)

文\一藻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人生有没有定数,这个真没什么依据。
不过,生命中倒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拼命想要寻求的东西,未必能够寻到。反而是,想都没有想的事情,不请自来的安然出现在命中。
这应该就是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写到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既然命运常常和我们开玩笑,不如放开心胸,任凭风吹浪打,管他南北西东,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不被没用的事束缚,不被糟糕的感情纠结。用善良抵御世间寒凉;用包容海纳百川。
活出一个新气象。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个人,无论能力有多大,功业有多高,都要学会谦虚,学会涵养自己的内在。否则,如果对自己的性情不加管束,必然遭殃。
蓝玉战功卓越,才能超群,曾多次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和赏赐。然而,这些奖赏并没有成为他辉煌人生的助力器,反而让他走向了地狱的深渊。
因为自己的功绩,蓝玉自视甚高,甚至连帝王的家事都要插手。一次,蓝玉见到太子朱标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很久了,他的举止行为,与皇帝没什么两样。我听别人说,燕王有天子之气,希望殿下还是小心提防。”
对于蓝玉的叮嘱,朱标并没有当回事,可是,这却给蓝玉的未来埋下了定时炸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标病死。燕王入朝上奏朱元璋说:“现在朝中的许多公侯,纵情恣肆,将来恐怕会殃及国家,希望皇上尽快妥善处置他们。”
其实,这里的公侯,就在影射蓝玉。
然而,蓝玉并不以为然,他继续纵情放肆的生活。终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令以谋反罪将蓝玉抓获,被此案牵连的人不下两万。

《道德经》中写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一段讲道:受到恩宠和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一样,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己生命一样珍贵。那么,为什么受到恩宠和侮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呢?那是因为,受宠者,本来地位就是卑下的。所以,得到了宠爱和失去宠爱,都失去了正常的表现,变得惊恐不知所措。
之所以出现“傲”和“卑”,都是因为一种关系的失衡所致。
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境况,都要审视自己的位置和所处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概念,就是跳出自我和当前境遇,看当下的环境。
把“我”字去掉,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梦里不知身是客,要做人间清醒人。无论位置高还是低,这些只不过是一种社会身份。我还是我,每日还要做分内之事,做善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把分内之事做好,其他的,一概云淡风轻。
这,大概就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胸怀吧。

“人最难得的是找到一生都愿追寻的光。”
老舍在大约九岁、十岁的时候遇见了他一生的贵人——宗月大师。
宗月大师,俗名叫刘寿绵。年轻时的他,家底颇丰。但是,他并不因为自己是个阔少爷,而“以富傲人”。
他乐善好施,尽自己的能力办学校,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学,也办粥厂等慈善事业。有些人,因为他好说话,就故意骗他。他知道,也并不在意。
四十岁的时候,他的家产被人骗光了,他就出家做了和尚。即便如此,他仍继续自己的慈善事业。
老舍在他的散文《宗月大师》中写道:“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东坡《志林》有云:“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疼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者,必有道之士也。”
人生要耐住贫困容易,却耐不住富贵;安于勤苦容易,安于闲散却很难;忍疼痛容易,忍住瘙痒却很难。能够耐住富贵、闲散和忍受瘙痒,一定是一位有道之士。
其实,人生所有的安乐,都藏于富贵和贫穷下的一颗心。
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颓丧;富贵时,不自傲;贫穷时,不自卑。
心静自然,宁静淡泊,人生何处不安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