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里 藏着每个识字人的青春(《新华字典》里 藏着每个识字人的青春是什么)
原标题:《新华字典》里 藏着每个识字人的青春
《新华字典》里
藏着每个识字人的青春
本报记者王卓琳通讯员凌新霞
1957年出生的老何,老家湖北,在杭州一高校当保安。
他的桌边,放着一本《新华字典》,纸张泛黄,封面也已脱落。“这是我女儿的,她不用,我随身带着,里面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含义。”
在大学校园里,《新华字典》显得“浅薄”,但对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相似记忆。
更重要的是,最近,《新华字典》以5.67亿本的发行量获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从1953年第一版编纂完成至今,《新华字典》已历经11次修订,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
与其他记录不同,这个吉尼斯世界记录,是中国人的集体作品,几乎每个识字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青春。
一本字典一斤肉
对于这本字典,网络上流传着一则热帖,1957年版《新华字典》定价人民币1元;1971年第五版字典定价人民币七毛三;1998年版字典11元;2004年版16元。而这一价格与同一时期的大肉价格基本保持一致。难道《新华字典》按肉定价?
商务印书馆曾回应:确有相似性。于是,有网友调侃,你手头的字典是哪年的肉?
今年读书日当天,许多市民在央视的采访中回忆起了儿时的陪伴《新华字典》。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直言对他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很难说一斤肉会改变哪个中国人的命运,但是一本又一本跟它同样价值的《新华字典》,却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中国人。
对于老何而言,当时花五毛钱拥有一本《新华字典》,还显奢侈。这个梦想,直到他女儿手中才完成。
坐在一旁的颜桂珍是高校的老师,即将退休:“记得我那时七毛钱一本,都翻破了,现在还留在我的书桌里”。
老何一声赞叹:“你还留起来了,怪不得能当教授。以后要留给你的后代,传承下去。”
每个人都有一份记忆
80后的小李说:“在无书可读的农村,它是我的伴儿,也是我的领路人,把我从偏僻的农村带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北大博士毕业的他,是一名高校教书的年轻教师。
对于新华字典的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回忆。
70后朱寅回忆幼时,小学三年级才知道《新华字典》,当时一度认为那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儿子才拥有的东西”。小李虽然是80后,但老家在安徽偏僻乡村,家庭拮据,“我求了好久,妈妈才给我买,当时是三块两毛钱。有了自己的字典以后,我爱不释手,尽管字典本身就有塑料封面,我自己又给它包了一个书皮儿”。
而如今,新华字典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尤其在孩子启蒙的初级,是识字认字的必备工具。
2013年,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为全国农村地区中小学在校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2014年以后每年为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
字典也玩新花样
现在,《新华字典》的面貌更新潮。
第12次修订正在进行,编委会表示将结合时代发展加注常用网络用语。同时手机版《新华字典》也正在研发中,有望提供读音、偏旁注释等功能,与纸质《新华字典》形成互补。
背字典也不再是件落伍的事,反倒成了一种时髦。前不久,在《汉字英雄》节目中,11岁女孩石舒雅因能快速说出任何一个字在字典上的页数,被称为“超强字典妹”。在吉林市,有位七旬老人也酷爱背字典,1992年的《新华字典》,随便说个页码,他能默写上面的所有汉字,被称为“活字典爷爷”。
新华字典还背出过大文豪。莫言就有个特殊嗜好,背《新华字典》。正着背完倒着背,有时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出来。
最近,“新华字典”又爆出将改编成电影的消息。早在2015年时,《新华字典》已被互联网公司注册,有机会被改编为影视剧。网友诧异,“真不知这个故事的讲述结构是要按照音序,还是按照部首呢”。
但无论如何,新华字典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了那段求知欲旺盛的萌芽成长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